首页 / 各省高考 / 内蒙古 /

【www.ycyggz.com--内蒙古】

《平台:自媒体时代用影响力赢取惊人财富》是2013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迈克尔·哈耶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蒙古自治区污染源信息平台(锦集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内蒙古自治区污染源信息平台

  一、领导班子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20分)

  1、领导班子在思想上行动上能坚定不移地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有思路、有措施。(5分)

  2、领导班子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个文明建设任务都纳入目标责任管理,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5分)

  3、中心组学习制度健全,做到学习计划、学习时间、学习人员三落实,并能坚持用理论指导解决本单位的实际问题。班子成员坚持撰写学习体会文章或调查报告,为职工作学习辅导报告。(5分)

  4、领导班子重视作风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团结协调,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无违法违纪现象,在群众中威信高。(5分)

  二、物质文明建设成绩显著(30分)

  1、重视抓好水利五大体系建设,改革思路明确并不断有新的措施出台,效果良好,能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5分)

  2、有符合本系统,本单位实际的发展规划,有具体量化的各项经济、业务工作指标,有操作性较强的实施措施。(5分)

  3、生产任务和业务工作完成好,主要指标在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得到当地政府和上级单位的好评。(5分)

  4、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单位经济实力不断壮大,职工收入增长高于物价增长水平和当地平均水平。(5分)

  5、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并得到严格遵守和执行,做到生产管理规范化,生产过程程序化,工作运行制度化。无重大安全和责任事故。(5分)

  6、关心职工生活福利,做到职工群众满意。每年办成几件职工普遍关心,有影响力的实事,在关心有困难职工和离退休职工生活方面有措施。(5分)。

  三、精神文明建设效果突出。(50分)

  1、精神文明建设领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经常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指导,重大活动出席参加。(5分)

  2、精神文明建设机构落实。有精干高效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有专职的或以主要精力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人员。(5分)

  3、精神文明建设经费落实。有稳定的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来源,开展各项活动经费得到保障,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逐年递增。(5分)

  4、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和季、月活动安排,各项制度健全,做到精神文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5分)

  5、群众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科(股)室、文明小区、文明窗口、文明班组、文明家庭和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取得明显成果。在地方的群众性创建活动中成绩显著。(5分)

  6、重视对干部职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处以上干部每年有1~2次集中培训,培训率达90%以上。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考核。(5分)

  7、经常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常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制定有道德规范或文明公约,干部职工精神面貌好,同志关系融洽,好人好事不断涌现。(5分)

  8、经常开展法制教育,治安保卫责任制健全,综合治理各项工作达标,无重大经济和刑事案件,无计划外生育。(5分)

  9、加强对职工的科技文化和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率不低于30%,职工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有一批技术能力和业务尖子。(5分)

  10、有较好的体育、娱乐设施,经常开展丰富多采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引导职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重视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工作,物放有序,环境优美。(5分)

【篇二】内蒙古自治区污染源信息平台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军民融合产业”。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集聚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实施产业科技创新、绿色制造、工业园区振兴、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两化融合”五大工程为抓手,全力推动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军民融合等新兴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培育形成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促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到2020年,全区新兴产业产值达到275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3%;力争形成1个产值千亿元级、2个产值超500亿元级新兴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40户,其中超50亿元企业达到10户。

  二、重点任务

  (一)现代装备制造业。加快新产品研发及新技术产业化应用,加强装备制造配套能力建设,推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到2020年,全区现代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

  1.新能源汽车及配套装备。顺应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在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鄂尔多斯等地区建设一批新能源汽车装配及动力电池项目。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能突破5万辆,新能源动力电池产能达到10GWH,形成涵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动力总成、配套零部件及整车研发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建成重要的区域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2.运输设备和工程机械。推进矿用自卸车、推土机、重型汽车等交通运输设备和采掘、装载等工程机械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现自动远程定位、监控、诊断、维护,提升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水平,促进产品提档升级。依托包头、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强化零部件配套项目建设,完善汽车制造产业链。发展轻量化、系列化铁路车辆,加快产品更新换代。

  3.新能源设备。紧盯国际国内储能技术革新,引进大容量储能技术产业化应用项目,培育新产业。壮大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产业,提升大型光伏电站设备自给率,推进光伏全产业链建设,到2020年,太阳能电池组件产能达到1000兆瓦。支持发电企业与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合作,提高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产能利用率。

  4.高端设备。加大P91、P92无缝钢管在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和高压锅炉等领域的推广力度,逐步替代进口。发展高端医疗设备、机器人制造、3D打印及应用产业,建设高档伺服系统、高精密减速器、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项目。围绕能源、新型化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发展先进化工、电力设备和农牧业机械制造产业。

  (二)新材料产业。壮大稀土新材料、光伏材料产业,提升高端金属材料、合金材料、高分子材料品质,布局石墨(烯)、高性能纤维、高品质碳化硅、纳米羟基磷灰石等前沿新材料,推动新材料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到2020年,全区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

  1.稀土新材料。依托包头稀土新材料产业园,支持稀土下游补链延链项目建设,加强稀土元素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推动永磁、储氢、抛光、发光、催化项目改造升级,发展稀土永磁材料、高端稀土功能材料、稀土合金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做大稀土应用产业。建设国内一流的稀土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完善稀土交易中心功能,增强我区稀土产品国际影响力。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建成我国重要的稀土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

  2.石墨(烯)新材料。保护性开发和利用石墨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石墨(烯)新材料储能、导电、导热、涂料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加大技术引进和应用力度,做大石墨电极等炭基材料生产规模,推动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全区石墨(烯)动力电池电极材料产能达到40万吨,建成国家重要的石墨(烯)新材料生产基地。

  3.硅材料和蓝宝石。发挥能源优势,扩大多晶硅、单晶硅产能规模,优先建设电子级晶硅生产项目,到2020年,多晶硅产能达到7万吨、单晶硅产能达到10万吨、电子级硅单晶材料产能达到4000吨,建成我国重要的光伏材料生产基地。提高蓝宝石制备规模,发展高品质蓝宝石晶体及切片、LED蓝宝石衬底等系列产品,扩大蓝宝石在智能终端、航空航天、半导体等领域的应用,到2020年,全区蓝宝石产能达到6000吨。

  4.先进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发挥煤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产业优势,推动产业链延伸和关联产业耦合,发展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氯化聚氯乙烯等工程塑料和聚偏氟乙烯密封材料以及特种橡胶、含氟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发展芳纶有机纤维以及树脂基、陶瓷基等复合材料。

  5.高端金属新材料。以包头、通辽铝产业为基础,发展稀土铝特种合金、高品质铝合金焊丝、双零铝箔、高强高韧铝合金等高附加值产品。依托丰富的钢及铜、铅、锌、镁等有色金属冶炼业,大力发展超纯铁素体不锈钢、高品质轴承钢、金属靶材、高强高导新型铜合金接触导线、高品质镁合金等特种合金。

  (三)生物医药产业。实施重大新药创制行动,推动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向高品质的成品药和制剂转变,新药研发向创仿结合、自主创新转变,打造特色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1.生物药。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对标,做强做优做大口蹄疫疫苗。研发新型实用活性疫苗、新型牛羊布鲁氏病菌活疫苗、人用脑膜炎三联结合疫苗等新产品。扩大定君生、金双歧等微生态制剂产能,推进新特药、营养保健食品等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培育国内领先的微生态制剂龙头企业,建成世界最大的抗生素类原料药生产基地。

  2.蒙药中药。升级改造蒙药中药生产线,开发蒙药配方剂和中药配方颗粒,加快蒙中医药产业化进程。健全蒙中医药临床诊疗、传统疗术技术操作和疗效评价、蒙药材、蒙药炮制规范标准,建成较为完善的蒙中医药标准体系。加强蒙中医药质量和品牌建设。到2020年,制定600项蒙医药标准,修订100项中药材地方标准。

  3.化学药。改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氨基酸等化学原料药生产工艺,提升质量管控水平。筛选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市场潜力大、临床急需、国外专利即将到期的甲硝唑片、尼群地平片等药品,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提升制药质量,推动仿制药临床替代原研药和进口药。

  (四)电子信息产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大数据中心功能布局,拓展共享应用,建设国家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合试验区。到2020年,全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1.电子制造。支持赤峰拓佳电子产业园承接主板、导光板、FPC软性电路板、液晶显示模组等项目,打造我区首家百亿元级电子制造产业园区。扩大新型有机发光显示器生产规模,培育我区首家百亿元电子制造企业。依托创维电子、TCL等企业,发展智能电视、云电视等高端产品。

  2.大数据应用。建设呼和浩特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核心区,以及鄂尔多斯、包头、乌兰察布、赤峰等自治区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争取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北方分中心落户我区,引进国家部委、电信运营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数据中心。推动大数据在农畜产品加工、电力、装备制造等行业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交通旅游、草原生态、医疗健康、极冷环境下检验检测等领域的应用,构建集数据采集、存储、共享、分析、挖掘于一体的大数据应用产业体系,发展数字经济。到2020年,数据中心服务器承载能力达到300万台,装机率提高到75%。

  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内蒙古”建设,提升宽带接入能力。推动呼和浩特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和林格尔新区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实施“呼包鄂”光缆传输、“乌兰察布至北京”光缆传输建设工程,推广应用5G和IPv6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到2020年,互联网出区带宽达到5000Gbps,城镇、农牧林区宽带用户平均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Mbps和12Mbps,行政村4G网络实现全覆盖,5G用户超过20%。

  (五)节能环保产业。扩大资源综合利用,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加强节能环保服务。到2020年,全区节能环保产业达到产值300亿元。

  1.资源综合利用。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区布局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项目,扩大产业化规模,降低氧化铝进口比例。鼓励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等大宗工业固废生产水泥、新型墙材、土壤改良剂、复合肥等,到2020年,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45%。推进工业园区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重金属废水、城镇污水综合利用。支持包头市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发展报废汽车、废旧电子电器等资源再利用产业。

  2.节能环保技术推广。推广回转窑余热余气发电和矿热炉尾气发电、制甲醇、制乙二醇技术,促进余热、余压、余气回收利用。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推进有机化工、生物医药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在重点用能行业开展能源梯级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推动电解铝、铁合金、电石、晶体硅行业能耗环保水平领跑全国。

  3.节能环保服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咨询评估、诊断设计、检测认证、建设运营等业务。实施重点用能企业“百千万”行动,对电机系统、锅炉窑炉进行节能改造。引进环境监测、监控仪器设备和环境信息化装备开发与应用项目。

  (六)军民融合产业。以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应用为抓手,推进军民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引导社会资源更好服务于国防建设,促进军用技术成果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到2020年,全区军工企业民品(不含装备制造)产值达到50亿元。

  1.核燃料。支持北方核燃料元件公司建设铀浓缩物纯化转化生产线,扩建AP1000燃料组件的化工转化和燃料芯块制备生产线,实施低温供热堆示范项目,建设海洋核动力平台燃料组件生产线,形成“铀矿勘探—开采—纯化转化—核燃料元件制造”产业链。

  2.特种纤维和屏蔽材料。推动F—12纤维产品从地面到临近空间系列化应用,完善纤维织造条件,促进F—12高强有机纤维织物产业化。改进提升贫铀屏蔽体生产工艺、技术,开发高性能贫铀屏蔽体产品。

  3.空间信息应用。支持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内蒙古数据应用中心建设,开发高分数据接收、存储、处理和分发平台,开展高分数据推送服务。推动以高分卫星数据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到2020年,高分数据应用扩大到气象、农业、生态、保险、环保、国土、交通、公安等领域。

  4.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支持包头市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区,促进军转民、民参军产业多领域、深层次融合发展。建设航天科工六院军民融合产业科技园,打造商业航天、应用化学新材料、物联网领域技术高地。建设阿拉善国防科技产业园,引进无人机、直升机试验和培训项目,以及军事旅游体验、民用航天等项目。

  三、重点工程

  (一)实施产业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以企业为主导的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组建自治区蒙药中药、生物医药、石墨(烯)新材料制造创新中心,建成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依托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支持技术成果中试和产业化应用项目建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双创”示范基地和众创空间。鼓励企业研制、销售、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产品,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进入国家推广目录。

  (二)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支持企业建设绿色工厂、绿色矿山,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对标能效“领跑者”,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固废综合利用,构建循环产业链,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城市。

  (三)实施工业园区振兴工程。科学确定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方向,以产业规划引导工业园区错位发展、有序竞争,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布局项目、整合园区,支持合作共建园区,促进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发展承载力。加强考核引导和约束,建立以单位土地面积投资、税收贡献及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工业园区管委会机构设置,强化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功能。到2020年,培育形成产值超500亿元工业园区9个以上,超千亿元工业园区2个以上。

  (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围绕“众创业、个转企、小升规、小巨人”的企业成长路径,挖掘小微企业发展潜力,增强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支持小微企业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促进小微企业做精做强。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精细化提质、特色化竞争、新颖化改造。打造细分领域的“小巨人”企业,在产品、技术、业态和经营模式上引领行业发展,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排头兵”。

  (五)实施“两化融合”工程。对标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加快“两化融合”改造,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标全覆盖。支持工业控制中心建设。实施“机器换人”计划,推进智能化改造,打造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发展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模式。支持“数据驱动型工厂”建设。建设若干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和行业支撑力的工业云平台。深入推进“万户企业登云”计划。

  四、组织实施

  (一)建立推进机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细化任务,列出清单,明确措施,形成统分结合、责权明确、运转高效的协调推进体系,确保本方案顺利实施。

  (二)强化政策落实。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财政金融、土地供给、税收优惠、技术创新、电力、人才等惠企政策,推动企业减税降费、降本增效。着力解决政策落实不到位、招商引资承诺兑现不到位等问题。

  (三)推进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储备,建立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库,实施项目三年滚动计划,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包联制,强化项目调度、动态管理、跟踪服务,确保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

  (四)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开展“多评合一”“多图联审”等审批模式。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投资项目审批事项由行政服务中心一窗受理、相关部门由项目核准备案部门代跑、环评能评安评等审批中间环节由职能部门代办。

  (五)加强监测评估。统计部门要尽快建立新兴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完善工作机制,实行新兴产业建设项目月调度、季通报、年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做到“有目标、有标准,能考核、能问责”,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篇三】内蒙古自治区污染源信息平台

  为巩固我院省级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快精神文明创建步伐,规范内部管理,整治内外环境,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能,促进司法公正,推动法院各项工作科学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努力实现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单位目标,结合法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书记讲话精神,全面展现新时期人民法院、人民法官文明司法形象,以“展现文明礼仪,建设文明法院”为主题,以争创“文明法庭”、“文明法官”为重点,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内容,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式方法,全面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圆满完成创建工作目标任务,促进法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文明单位创建主要考核任务(总分100)

  (一)领导重视精神文明建设(30分)

  庭、科、室各部门领导班子重视,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摆在重要日程,计划周全,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落实。

  1、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健全,把文明单位建设业绩纳入干警考核内容;各相关职能科、室以及工、青、妇组织职责明确,实行齐抓共管。4分。

  2、各部门每季度至少要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本庭室文明单位创建工作。4分,每季度0.5分。

  3、各部门领导班子要结合各项专项教育活动,在创建工作中要关心干警的工作生活,积极为群众、为干警办事实;建立学习庭室、学习园地。6分。

  4、制定庭室领导学习制度、学习考核制度,坚持理论学习,把文明单位建设理论纳入计划。4分。

  5、建立完善的科室、文明法官干警的评选、考核、奖励制度,并列入本庭室评优评先的考核条件。4分。

  6、认真落实市、区文明委各项工作任务,并积极参与全省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的创建活动。4分。

  7、各项活动资料齐全、规范,并有本部门特色。4分。

  (二)政治思想道德建设(37分)

  着力加强本部门干警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道德意识,强化道德实践,规范道德行为,提高道德修养,全面提高干警思想道德和素质。

  1、各部门要制定抓好干警政治理论、形势政策、理想信念教育和经济、法制、成人教育、科技等知识综合素质的培训计划措施。3分。

  2、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利用重要纪念日、节庆日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有全面的活动记载3分。

  3、政治思想教育有宣传阵地(法院内网、电教设备、板报、橱窗、报栏、简报等),且管理有力。缺一项减0.5分。3分

  4、制定部门行为规范,并贴上墙,经常性地开展职业道德建设活动。2分。

  5、“窗口”行业服务部门,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集中性诚信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共4分,每次1分。

  6、各部门要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有活动记载3分。

  7、要求各部门干警熟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官道德规范。抽查、测试,每项1分,共计3分。

  8、各部门要积极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3分。

  9、各部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活跃,积极参加市区和法院系统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不参加的扣3分。

  10、各部门办事程序要公开、规范、高效的制度;抓廉政、抓作风、抓形象、树行业新风。4分。

  11、要制定服务承诺制度。每一项1分,共3分。

  12、要开展本部门干警开展岗前岗位职业道德、技能培训活动,有培训计划和活动记录共3分,缺一项扣1.5分。

  (三)军民团结建设(10分)

  各部门要加强团结,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团结协作,拥军优属,军民促进。

  1、把部门团结教育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教育经常,认真召开每年至少两次专题会议。纳入日程的1分,有会议记录1分,共2分。

  2、“团结教育”有计划、领导班子召开专题会议,总结上半年、安排下半年的工作,有记录。2分。

  3、“团结教育”开展至少一次内部、外部联谊或其他形式的活动。2分

  4、积极参加“驻村联户,帮扶共建”活动,至少完成1次“送法下乡”行动任务。2分。

  5、开展形式多样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慰问、联谊共建活动,有活动记载。共2分。

  (四)环境卫生创建(18分)

  1、有卫生制度、职责明确,工作落实,活动经常,共6分。

  2、楼院整洁,道路硬化、庭院绿化、环境美化,无卫生死角,无垃圾乱扔,有一项扣1分,共6分。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参与植树绿化、环境整治,要积极创建花园式单位。共6分。

  (五)社会治安工作(3分)

  1、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落实治安防范措施,按各庭室签订的责任状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3分。

  (六)计划生育工作(3分)

  1、严格按照法院与区妇联签订的计划生育责任状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3分

  三、保证措施(9分)

  1、要建立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运作工作机制和目标管理体系,合理安排,有组织、分步骤落实各项创建任务。3分。

  2、积极营造文明氛围,大力总结推广宣传身边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和品牌效应,树立“学先进、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文明氛围。3分。

  3、完善机制,各部门要完善考核机制定期检查、督促创建工作的落实情况;落实激励机制,对创建中表现突出的个人进行表彰,对工作不力的进行批评处理。3分。

  四、考核标准

  各项考核总分为100分,90——100为优秀文明庭科室;80分——89分为合格文明庭科室;80分以下为不合格庭科室。其中不合格庭科室年底评先进科室、个人实行一票否决。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行。

【篇四】内蒙古自治区污染源信息平台

  根据《关于推荐我省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通知》(豫文明办[2011]14号)要求,为做好今年我省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的考核推荐工作和第二批全国文明单位(景区)的复查工作,省文明办制定了《全国文明单位考核细则》。

  一、《细则》满分为100分,其中,群众评议10分,创建档案资料35分,表彰奖励10分,实地考察25分,知识测验20分。

  二、考核得分达不到95分的申报单位,取消参评全国文明单位资格,指标由省文明办收回,按照省辖市文明办年度工作评价排序逐一进行奖励。复查得分达不到90分的现有全国文明单位,向中央文明办建议取消其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三、行业(系统)推荐的全国文明单位的考核和复查工作,参照本《细则》执行。

【篇五】内蒙古自治区污染源信息平台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特别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改革处于深水区所决定的,更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持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再次对参会代表提出“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期望和要求。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增长极之一,也是国家“一带一路”中蒙俄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的腹地,肩负着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有必要主动实践,先知先行。

  一、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

  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应是一个从“中快”向“优”、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从“总量扩张”向“转型升级”的转变过程,具体要体现五个方面的内涵:

  (一)速度均衡

  为了实现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将增长速度控制在合理区间,应与自治区的发展历史阶段相适应,要保持充分就业、物价合理以及资产溢价区间合理等各宏观经济要素均衡发展。既不出现过高或过低的增长速度,又不出现高失业和高物价,也不出现进出口的大规模失衡,同时还要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不断向着基本实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扎实迈进。

  (二)结构优化

  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在结构方面体现为城乡、牧区与农区、产业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实体经济与金融、房地产之间的关系比较协调,既不能一味追求农牧业产值比例降低,超阶段工业化,也不能片面追求服务业的高比重,而是要加快形成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实现生产方式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增强自主创新力、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具有引领国际和国内先进技术和产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供给侧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三)动能转换

  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主要依靠创新,包括科学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管理和制度创新等在内的全方位创新,体现为创新资源的集聚、新知识的创造、企业和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激发、创新绩效的提升、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的营造等。随着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趋弱,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四)效率变革

  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将推动“数量型要素红利”向“效率型要素红利”转变,通过对资本效率、劳动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能源效率、环境效率以及人才、科技、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效率的全方位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提升自治区劳动生产率来挖掘人口二次红利,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提高自治区资本附加价值和利润率等。做到效率与增速经济、变动结构、动能转换相匹配。

  (五)绿色发展

  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绿色发展,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生态环境的高质量要求自治区经济发展注重保护生态平衡,利用和改造生态环境的同时,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努力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将绿色可持续发展列为自治区发展的主要考核目标。生态效益是指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让自治区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共生。自治区要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要求,让区域经济建设同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相协同,让经济发展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内蒙古经济能够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总量与规模增长达到一定阶段,而且更需要自治区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社会能够协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思想再解放的过程。现时期或相当长一段时间,需要我们解决以下问题:

  (一)着力解决和纠偏重大经济失衡问题

  要解决重大经济失衡问题,保证区域经济关系协调、循环顺畅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的周期性规律往往出现经济周期性衰退、危机,这些都根源于重大经济关系严重失调,经济循環阻塞。主要面临第一类是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失衡问题。自治区的金融市场不仅规模小而且不活跃,有限的金融资产难以投向区内实体经济,表现为区内资产和剩余资本趋之若鹜投向省外,并且区域内金融资本形成闭环、空转和自我循环,难以为自治区实体经济服务。第二类是房地产与其他经济之间的失衡问题,同样也是全国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包括居民储蓄在内的资源大部分进入了房地产领域,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领域。第三类是实体产业内部的失衡问题。表现为区内高品质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缺乏,而低品质和低科技含量的产品生产过剩。

  解决第一类问题的关键是提升自治区实体经济的收益能力,培育地域特色的实体产业;坚持开放原则,吸引区外金融资本进入市场,搞活本地区金融市场,增加活跃度,引导金融向区域实体产业服务。解决第二类问题关键是自治区政府要摆脱土地财政束缚,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原则;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以及绿色产业,围绕绿色发展为核心,打造好自治区乳业、能源以及化工等支柱型产业。解决第三类问题,一方面,积极发展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增加优质资产供给为企业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高科技和掌握关键性技术企业落户自治区,落实配套政策,努力促使围绕核心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从产品输入区逐步转向产品输出区,尤其向高质量和高科技产品输出区转型;另一方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给战略性新兴产业预留跑道。

  (二)全面调整和解决重大结构问题

  当前,区域性重大结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资产配置失衡,主要表现为金融风险飙升;二是收入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收入不平等加剧。自治区高速发展阶段,各级政府主要依靠地方所有制企业作为投融资平台,发挥其稳增长作用,因此必然导致其债务较多、杠杆率较高。当自治区经济面临提质降速局面时,坚决防止区域性金融风险出现,包商银行的接管就是最大的警示。内蒙古政府要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要分部门、分债务类型降低杠杆率,坚决消灭僵尸企业。僵尸企业必然导致高杠杆,从而可能引发区域性金融危机。内蒙古应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煤炭、钢铁、水泥、煤电、炼铝、有色等僵尸企业多的领域,进行大力度去产能,改善我区资源型行业供求关系,提高行业价格,提升企业景气度。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关键要调整收入结构和实施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内蒙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线,也是内蒙古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承诺。内蒙古要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和动脑筋,要拓展精准扶贫思路,重点从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入手。做大产业扶贫。

  (三)重点解决发展过程的生态环境问题

  内蒙古的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内蒙古生态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保证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严禁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绝不可取,更不能突破生态保护红线。自治区生态脆弱和缺水是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约束,解决好发展过程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自治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积极转换思路,制定政策实现保障。在思想上,从“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变,倡导生态优势即是经济发展优势。新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文件,保证了自治区环境监测和监察力度大幅提高,但新政策和新机制还不够,从根本上要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统一、相辅相成;要依靠市场解决发展问题,增强绿色产业和产品的扶持力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路。

  2.调整能源结构,不仅减少煤炭的消费,而且要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在能源价格方面着力引导,增加对清洁能源生产和使用企业的补贴;通过价格调节机制,引导消费端节能降耗;调整运输结构,减少高耗能的运输,增加低耗能的运输量。三是针对农牧业产业,调整牧业和农业投入结构,建设粮经饲协调发展的种植结构,生产方式进一步绿色化。

  (四)建立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核算体系

  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应于经济学假定的“量—质对称”和“质—价对称”,加入“质”的元素后,经济发展将多元化,而不是原有单一的GDP核算。国家对地方发展考核将打破单一制考核,内蒙古亟需建立符合国家战略的高质量发展核算体系。由于高质量是综合性概念,有其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质量的判定,不仅需要符合国家战略要求,而且也要符合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和阶段性。为了建立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核算体系,我们要做到:一是打破速度和总量概念,着重体现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因素。过去的指标体系主要体现速度指标、总量指标以及财务指标等,定量的指标偏多,而弹性指标较少,缺失反映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缺乏整体性、全局观以及历史感。高质量发展则要求有产业、生态环境、民生自然等各方面的结构协调性指标、质量效益指标和新动能发展指标,要用综合和质量效益指标去考核自治区发展。二是指标设定方面要尊重市场、尊重规律、尊重趋势。核算体系是政策的指挥棒,面对区内外市场还存在着竞争水平低、市场化程度不高,大部分行业存在着行政壁垒和市场扭曲现象,都需要通过政策引导从而完善,进而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所以要把高质量发展的核算体系用好,做到数量考核与质量考核相结合,长期考核与短期考核相结合,既有正向引导考核,更要有负向约束考核,运用好负面清单政策工具,完善自治區高质量发展的考核体系。(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中心)

  参考文献:

  [1]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

  [2]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3]刘志彪.理解高质量发展:基本特征、支撑要素与当前重点问题[J].学术月刊,2018,(7).

【篇六】内蒙古自治区污染源信息平台

  在形如雄鸡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中,内蒙古好比雄鸡的背脊,横向跨越华北、东北和西北,面积有118.3万平方公里,东西跨度长达2400多公里,南北跨度长达1700多公里。森林、草原、湖泊、河流、湿地、沙漠等多种自然地貌共存于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国内排名前10名的煤矿有9座位于内蒙古,占比60%,是国内产煤第一大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山,储量占世界稀土总量的76%。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十分辽阔,有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和乌拉盖草原等,为内蒙古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地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9年3月5日,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在总书记谈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时,再次对内蒙古提出明确的要求:“保持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我国“北疆生态屏障”,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对维护全国生态安全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区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我们应自觉肩负起这一使命,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现代化建设形成新的格局。深刻认识我区生态系统极端的脆弱性,坦然面对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集中、危害十分严重的客观现实,迎接自治区内生态系统局部退化恶化、资源环境约束日趋紧迫的严峻挑战,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现状

  经对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近期发布的相关资料查阅,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声环境、辐射环境等几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大氣环境方面,对全区12个盟市大气环境监测的结果显示,仅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兴安盟及呼伦贝尔市达标,其他盟市未达到标准。

  水环境方面,全区地表水环境质量自2011年以来由连续几年的中度污染好转为轻度污染。与去年相比,Ⅰ~Ⅲ类水质断面(点位)比例下降3.4个百分点,劣V类比例下降2.6个百分点。

  土壤环境方面,全区共监测国控土壤背景点位275个,其中耕地点位46个、林地点位74个、草地点位149个、未利用地点位6个。全区土壤监测点位达标率为97.1%,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

  自然生态环境方面,全区生态地面监测点位共有171个,分布在4个草原样区、1个荒漠样区、1个沙地样区、1个农牧交错区、3个人工生态建设工程样区之中,对呼伦贝尔西麓草原、锡林郭勒草原、达茂旗草原、克什克腾旗草原、多伦县浑善达克沙地、四子王旗农牧交错带6个监测区92个地面进行监测。其中,植被现状良好的有26个点位,占28.3%,轻度退化的有26个点位,占28.3%,中度退化的有24个点位,占26.1%,重度退化的有16个点位,占17.4%。与去年相比,呼伦贝尔西麓草原、锡林郭勒草原、达茂旗草原整体基本稳定,克什克腾旗草原有稳中变差的趋势。

  声环境方面,全区声环境质量监测城市15个,包括12个盟市和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和丰镇市,监测区域为市辖区或盟行署所在城镇。全区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5.5分贝,声环境质量评价为好。各城市中,呼和浩特市声环境质量为较好,呼伦贝尔市为一般,其他监测城市均为好。同比去年,全区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下降0.4分贝。全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3.0分贝,区域声环境质量评价为较好。各城市中,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声环境质量为好,呼伦贝尔市为一般,其他监测城市均为较好。与上年相比,全区城市区琙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上升0.3分贝。

  辐射环境方面,全区辐射环境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和累积剂量测值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空气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无异常。空气和降水中氚、空气中碘均未检出。内蒙古境内黄河流域、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等监测断面及贝尔湖、呼伦湖、达里湖、乌梁素海、包头市昆都仑水库等重点湖库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无异常。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地下水中总a、总活度浓度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2017)规定的限值。生物、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均为正常。以上数据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近况总体呈良性趋势。

  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落实河(湖)长制作为贯彻《水十条》、夯实河流水质监管主体责任和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抓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解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违规问题,印发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水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计划》《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方案(2018-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工作推进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将各项工作措施和目标任务进行细化明确,将不达标断面整治作为重中之重,多措并举努力改善水环境质量。将“一湖两海”治理工作做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文明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全力推进“一湖两海”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内蒙古自治区地级、地级以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工作,并对乡镇级及以下水源基础信息进行调查,持续推进不达标水源地达标整改工作,多次向水质不达标的盟市发出预警函和督办函,并深入盟市现场检查督办,要求相关盟市制定并实施水源地水体达标规化。

  为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为自治区打赢蓝天保卫战配备重要法律武器,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会同自治区法制办起草了《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于201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围绕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心目标,深入的调查分析大气污染现状,制定我区《打贏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我区大气污染防治未来3年工作目标,组织编制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行动方案》《散煤综合整治行动方案》《“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并由自治区政府印发。近年,二氧化硫和氢氧化物指标均超额完成减排任务。

  全区农药和化肥施用量基本实现“零增长”,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继续推广普及,农业生产方式正向绿色高效转变。全区开展耕地轮作制度试点200万亩,旱作农业技术19万亩,秸秆粉碎还田2633万亩,增施有机肥3667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8832万亩,占全区近年平均总播面积的74.3%。主要农作物化肥平均利用率达到31.8%。全区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面积分别达到4030万亩和4230万亩。积极推进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在阿荣旗等15个旗县启动农膜回收示范县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减量替代、回收补贴、促进资源化利用等方式,推动废旧农用地膜的回收与利用。

  对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开展辐射安全大检查,推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核安全文化建设和辐射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落实整改问题219项。完成对内蒙古包头放射性废物库废旧放射源库安保系统升级改造,全年共收贮废旧放射源563枚,有效保障了全区辐射环境安全。加强与辐射日常备勤工作,开展了内蒙古自治区核与辐射应急机动队集训工作,实现了应急准备的常态化。

  三、推进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

  (一)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

  健全完善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规范非密综合办公平台运行管理,強化网络信息安全。持续加强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升级改版政府网站,厅蒙古文版政府网站正式上线并加入自治区政府系统蒙古网站群,切实保障环境信息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夯实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基础,完善全区环境信息基础数据库,开展数据治理工作,强化数据资源中心基准企业库,深化大数据分析应用以在线监控数据为基础,构建数据有效性分析体系,建设全区机动车尾气检测监管大数据服务平台,开展机动车尾气排放状况的大数据分析,积极推进中俄蒙“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工作。

  (二)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开展多样化、创新性的生态环境宜传教育工作。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总结十八大以来全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任务,为全面推进内蒙古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良好发展打下坚实根基。拓宽新闻媒介,加强舆论引导,拟定全年新闻发布计划,全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环境保护新闻发布工作。围绕全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部署情况、自治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情况、当年全区环境质量状况加大主流媒体发稿力度,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和话权。集中力量宣传报道环保中心工作,切实提高全区生态环境宣传能力水平,为加快构建全区生态环境新媒体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企业和公民参与环境监督

  建立信访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公众开放力度,扩大公众开放覆盖面,使得区内企业和公民能够履行自身的环保社会责任,切实保障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篇七】内蒙古自治区污染源信息平台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式。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祖国的“北疆生态屏障”,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能源资源基地,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国的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资源富集,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思路对策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

  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建设生态文明与全球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400多亿吨,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导致全国约有50%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还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在实行环境统计的300个城市中,70%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20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此外,还有荒漠化和沙漠化威胁,海洋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建设生态文明,突显我党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执政理念的变化。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是人本主义的温情宣言。生态文明的主旨是“绿色价值观”,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一是把国民经济存在的问题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在分析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一些地方单纯追求GDP的畸形发展观,是各级官员扭曲的政绩观,是以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方式实践证明,单纯追求GDP增长指标是片面的,它没有估量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而且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没有前途,GDP的增长也难以为继,最终制约人与社会的发展;二是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强调,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三是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要求之一,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公平问题。要想摆脱生态环境危机,就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逻辑,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经济效率、社会公正、生态和谐三者相统一的新型社会。近些年来,在环境、资源方面存在大量不公正现象,如城市向农村无偿倾倒垃圾,河流上游企业向下游大量排污,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廉价使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资源,等等。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特别是日益增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因素。因此,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突出矛盾,解决地区、企业、个人等内部之间的不和谐,重建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公正秩序,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二.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思路

  1.以十八大精神为指针,准确把握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新方位

  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曾提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维、新论断充满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和极为丰富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必将引领内蒙古的发展进入到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

  内蒙古地理区位特殊、生态系统多样,是全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祖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内蒙古东西绵延2400多公里,拥有118.3万平方公里的疆域、13.2亿亩草原、3.55亿亩森林、6368万亩水面和湿地,草原、森林面积均居全国之首,水面、湿地和沙漠、沙地面积也位居全国前列,不仅是祖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系统,而且是众多江河水系之源、北方大陆性季风必经之地和国家主要的林业、牧业基地,一旦草原沙化、林地缩减、水源被污,必然殃及“三北”,乃至对全国的生态安全造成难以估价的影响。因此,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划出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就占到了内蒙古总面积的86%。正是由于内蒙古特殊的生态地位,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历来高度关注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并寄以殷切期望。

  内蒙古资源丰富但发展不充分,亟需加快发展又必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内蒙古开发晚、建设迟,至今发展仍不充分,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亟需加快发展,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十多年来,内蒙古依托资源,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随之带来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大规模开发导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严重。是继续走传统资源型经济“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还是下决心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道理是明白的,选择也是不难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发展的惯性,一些地区、部门在指导思想和实际行动上还没有调整到位,为单一追求发展速度而浪费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事还时有发生。今天,面对保护地球家园的国际义务和共同责任,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和环保形势,面对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环境、美丽家园的呼唤和期盼,内蒙古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生态文明之路的抉择显得格外重要而紧迫。

  草原民族对大自然生之俱来的热爱和草原文化崇尚自然的核心价值理念,成就了游牧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不朽传奇,也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内蒙古各族人民怀着对生态恶化的切肤之痛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一直在与生态恶化做斗争,先后涌现出宝日勒岱、王果香、尹玉珍等一大批全国造林治沙模范。九十年代开始,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生态建设和生态移民全面铺开,各地陆续实施了“围封转移”、“集中发展”、“进退还”战略和“蓝天、绿地、碧水”工程。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内蒙古采取工程、技术和经济、法律、政策、行政等手段,推动生态建设进入到新阶段。草场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实现了全覆盖,草原和森林利用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草原平均植被盖度已从2001年的30.58%恢复到现在的43.1%,仅“十一五”就恢复森林植被面积244.2万亩。沙尘天气由上个世纪的年均近20次下降到近5年的年均9次左右,影响范围、强度、持续时间均呈下降趋势。先后关停“三高”企业3000多户,全面完成了国家节能减排各项任务,重点监测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由平均200天左右上升到了350天左右。到目前,内蒙古的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已经趋缓,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为进一步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精心谋划内蒙古科学发展新格局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一切文明的根基。内蒙古面临新形势,立足新起点,必须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树立新理念、谋划新格局。

  (1)树立“敬畏与爱护自然”的理念,构筑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现代文化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文化要先行。我们必须从积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必须从上百年生态环境的变迁中接受教训,增强生态文化建设的精神自省和行为自觉。首先,要加强生态素质教育,建设生态认知文化,逐步将生态环境知识列为义务教育的必修内容,把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纳入高等学校的普修课程,把对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教育纳入轮训计划,建立终生生态环境教育体系,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全民生态素质。其次,要加强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提高生态成本意识,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调整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主要产业及项目指南,配套各项政策,促进企业生产方式转变到生态文明的轨道上来。第三,倡导“节约为荣和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生态文化时尚,实行环境标志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推广以节能、节水为重点的绿色消费方式,以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使生态文明成为大众幸福生活的内在要求,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树立“美丽与发展双赢”的理念,构筑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现代产业体系。首先,要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用生态理念和现代技术、现代管理对过去的农牧业发展方式加以彻底改造,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型农牧业,减少面源性污染,提高绿色、有机、无公害农畜产品比重,实现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与生态环境增美并进。在牧区实行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靠品质、品牌、品位赢得市场、增加收益。其次,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动资源型产业战略转型,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此外,要大力发展各种服务业,不仅要发展现代金融、信息、物流、技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支撑;还要注重发展电商、家政、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指。要把农业集中在水资源较好地区发展,把工业集中到开发区发展,把人口和服务业集中到城镇发展,“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用1%的开发面积保护99%的森林草原和耕地。

  (3)树立“美丽与和谐共进”的理念,构筑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现代人居社会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很重要一点就是“以人为本”,为各族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当前的内蒙古正处在城镇化、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互动发展期,在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同时,有许多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的人转向农村发展,因此,一定要统筹好城乡建设和社会管理。一方面要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理念,科学规划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集镇,建设大、中、小城市分布合理的生态化城市体系,更加注重城市的生态功能和审美功能,让水系、林草与城市融为一体,使城市规模扩张和承载能力提升相得益彰,人口城镇化与城镇园林化同步发展。另一方面,要推进生态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和生态移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统筹规划、基础先行,建设越来越多的特色村镇,实现生态农村和园林城市的交相辉映,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1.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基本思路

  1.1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文化建设,培育全区各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文化素养,从而促成公众由被动转化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问题。

  (1)高度重视公民生态文化心理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来传播绿色理念,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唤起人们关爱生命的道德良知,培养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

  (2)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强化人们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对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加以规约。

  (3)倡导可持续性的生产方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方面要根据长远发展目标提倡文明生育,优化人口结构,以适应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要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弘扬生态文明,把保护生态环境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2加强党和政府的生态执政建设

  (1)党和政府的制度保障。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自治区决策中如果能固化成制度或法律,自治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2)提高政府机关的生态执政素质。各级政府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掌握和支配着公共财政及各种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力量,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树立科学政绩观和民生政绩观,必须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

  (3)是各级党政干部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动员工作。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1.3加强政策和立法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结合我区实际,借鉴国先进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

  (1)按照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尽快补充修订环境保护法,杜绝生态治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

  (2)提高法律监督水平,加大执法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使企业和个人朝着守法的方向发展,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协调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3)建立相应的全国统一管理,不受地方、部门利益干扰的监督机构。强化监管地方政府的执法行为,完善并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

  (4)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2.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对策有效措施

  2.1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为建设美丽内蒙古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和政策保证。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之计在于逐步建立一整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要继续加快生态文明立法步伐,完善生态文明相关政策,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环境补偿制度,林权、水权、排污权、碳排放交易制度,监督、监测体系和业绩考核、评价、奖惩制度。尝试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生产成本部化问题的全部成本核算制度,争取探索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税费制度和基金制度,尝试建立生态环境区际补偿机制和资源环境代际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培训教育制度和宣传动员体系,推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框架,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注重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生态的热情,不断总结推广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体制、新模式,实现美丽内蒙古建设的制度化和常态化。

  2.2加大公共投入力度

  加大公共投入力度,为建设美丽内蒙古提供可靠的资金和质保障。建设美丽内蒙古是一项涉及全局的公共事业,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委的直接指导下,由自治区、盟市、旗县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并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式,动员广大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广泛参与。在实施过程中,要落实好《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着力搞好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自治区重点生态项目建设。要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的调整优化,争取把更多的自有资金和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生态工程建设和项目投入。要继续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借助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力量建设生态。要积极开展水权、地权置换和碳交易、排污权交易,利用生态环境受益地区的出资和其它市场办法筹集建设资金。要采取奖励、补助、贴息等办法和政策,着力引导产业化生态治理和建设的规模发展。要规划、设计、推出一批公益林、碳汇林、人工草原和沙漠治理区,争取更多的国内外资金和民间力量参与建设。

  2.3稳步推进生态移民

  稳步推进生态移民,为建设美丽内蒙古创造先决条件。生态问题的背后是人口问题。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牧区人口与牲畜大幅度增长是造成草原过度利用、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自治区要研究制定利用草原的新对策,逐步把草原利用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要从根本上解决过牧超载和保护生态的问题,必须下决心把一部分牧民转移出来。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与生态协调的要求,承认并尊重广大牧民的草场承包权益和转移出来的生态价值,对他们进行足量的经济补偿和充分的就业培训。要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结合,利用内蒙古地域空间大、产业选择多的优势,支持帮助他们转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就业和生活,让更多的转移人口成为城市居民、企业员工,真正使他们“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严格控制外来人口数量,禁止新的人口流入并对以往非正常流入人口进行清退或多方式转移,从源头上减轻草原牧区和生态恶劣地区的人口压力。

  2.4优化五大生态系统

  优化五大生态系统,为建设美丽内蒙古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一是优化和再造林业生态系统。全面落实《大小兴安岭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工程和启动实施大青山南坡绿化、沙漠锁边林等重点工程,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林地确权工作进程,调动全社会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积极性、责任心和行动力。二是推进草原生态的保护与修复。要在总结完善“草畜双承包”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模式。草畜平衡区要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制度,从严控制牲畜放牧数量。阶段性禁牧区要强化草原修复能力,确保正常年份草原自然修复年年有好转。局部水资源条件较好,但人口较多、靠天然草原难以维持生计的牧区,要逐步建设人工草场,走建设养畜之路。半农半牧草原地区,要继续推进“退耕还牧”、“退牧还草”工程,大力推广舍饲圈养模式。三是下大力气完善水生态系统。争取在国家支持下搞好黄河、嫩江、西辽河等重点流域和呼伦湖、乌梁素海、居延海等湖泊综合治理。积极探索通过留凌造湖、引水济湖、退田还湖等措施保持和扩大湖泊、湿地面积。采取节约用水、人工增雨、污水处理再利用和控制面源性污染等工程与技术手段,争取留住每一滴水。以农田节水工程建设和节约用水技术推广为重点,发挥好每一滴水的作用。四是治理好沙地生态系统。沙漠、沙地及其邻近地区要以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契机,结合人工增雨工程继续做好飞播绿化、产业化治沙、沙子开发利用等工作。按照“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双赢”的要求,科学治沙、科学用沙,大力发展沙产业。五是切实保护好大气环境。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性气体排放总量。采取工程、技术等综合措施大幅度降低企业特别是能源重化工和养殖企业的排放,全面完成国家主要污染减排任务。

  就当今的时代而言,人类已步入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文明应当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因此,我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严峻性要有清醒的认识,要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篇八】内蒙古自治区污染源信息平台

  内蒙古作为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内蒙古重要的历史使命,也是我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走生态文明的发展路子.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视察内蒙古时指出:"内蒙古历来是祖国北疆一块绿色宝地.这些年来,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内蒙古生态恢复取得初步成效,但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成绩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生态恶主要表现:

  1.草原退据报道,2000年我区可利用草地面积为6359万多公顷,截止2010年草地退化的面积己达3867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原的60%.素以水草丰美着称的全国重点牧区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退化面积分别达23%和41%,而鄂尔多斯草原的退化更为严重,面积达68%以上.

  2.水土流失我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71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97%,使我区耕地质量严重下降,在赤峰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和通辽市较为严重.东部大兴安岭地区涵养水源的功能衰退,成为松辽流域的灾害根源.

  3,森林资源锐减,态功能减弱大兴安岭作为我国重要的木材产基,由于长期过度采伐,致使林区可采资源面临枯竭,森林质量显着下降.森林的防护和调节生态功能的减弱,使林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加剧了干旱的发生,引发暴雨频繁,河流含沙量增大,洪水增多,其生态屏障作用大为降低.

  4.水资源总量减少近5O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区大部分河流年径流量逐渐减少,同时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不少河流受污染,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出现大范围的地下水位下降而形成区域性降水漏斗,大量的湖泊干枯或大幅度的水面面积的萎缩等,导致了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5.土壤肥力衰退,盐碱化加重内蒙古自治区长期实行广种薄收,土壤次生盐渍化日趋严重,约耕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盐渍化,严重影响我区现代农牧业的发展.盐渍化总面积达32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77%,主要分布在灌溉区,河谷平原,山间盆地,丘间洼地以及高原上的湖泊盆地周围.

  针对目前我区的生态现状,针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就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突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努力实现产业结构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加大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力度,大力促进我区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重点发展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不仅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变化的新趋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产业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2.治生态化府治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对公共事务的互动合作管理.实现从治疗到预防的转变."先有污染后有治理,有污染才有治理"的传统治理模式只是一种对污染的事后治疗和处理,是消极的被动地接受污染的结果.政府决策行为要生态化.政府可以通过生态环境决策对对生态环境保护起直接的干预作用,也可以通过对经济发展规模,公众行为的影响作者简介:李美霞,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包红梅,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nga决策对生态环境保护起间接的影响作用.政绩考核体系生态化.所谓建立生态政绩考核,就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纳入政绩考核的内容,体现到政绩考核的目标,标准,方法和结果当中.

  3.关注民生,实现社会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实现我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业是民生之本,富民是和谐之基.面临现有的形势我们要广开就业门路,扩大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容量,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是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提高全民素质.我们要全面推行新型农牧区医疗合作制度,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合理地调节收入分配,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4.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工作安排和经费投入上加大面向社会宣传,普及,推广等软环境建设力度,而且要利用网络和大众传媒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尽快培养一批熟悉资源节约,绿色消费,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公务员,科研人员和志愿者.另外,要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加强培育非政府组织,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环境意识教育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态伦理教育体系,教育在环保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同时又任重道远.

  5.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我们需要增强生态保护执法监督的可操作性,要尽快整合涉及各个领域的法律法规,以法制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因此要逐步地建立囊括草原监理,森林管护,水务监察,沙漠治理,环境保护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综合法制体系,尽快对有关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条文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和量刑标准.

  6.加大草原生态的保护力度,努力实现草原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草原是我区特有的自然资源,保护好这片神奇富饶的大草原,是我们神圣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转变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一定要把草畜平衡制度和休牧,轮牧,禁牧作为主要保障措施,这样才能使大草原真正得以保护.2009年《焦点访谈》报道保护草原先进人物巴特尔按照以草定畜,增草增畜的原则,科学测定草地生产力,确定载畜量,并把传统养羊改为养牛,实现了保护草原与协调发展,控制牲畜头数,改变草场利用方式,降低放牧强度,全面推行春季休牧和重点生态区域的禁牧.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及稳定的基础,又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要加快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ycyggz.com/geshenggaokao/11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