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备考 / /

【www.ycyggz.com--史】

社会实践报告是进行社会实践后需要完成的报告,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对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总结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合集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本学期,我们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国史、国情,更加深刻地领会了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近代革命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策略的正确和中国人民历史抉择的必然结果。之所以这么讲,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

1840年的鸦片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中国的主权丧失、领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人民被压榨,中华大地沉寂在一片哀鸣之中。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近代的仁人志士遍寻救国方案。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一些资本主义主张,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最终失败。1860年,洋务派开始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企图在不改变落后的封建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实现“富国图强”的目标,结果在甲午战争的炮火中破灭。

1895年,维新派走上历史舞台,开始了戊戌变法运动,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严重脱离群众,戊戌变法也最终失败。1905年,孙中山组织同盟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同盟会组织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很多人企望中国就此走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但辛亥革命的最终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之后,各路军阀连年混战,人民生灵涂炭,中国社会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中国人民悲惨的命运并没有改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就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共产党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和纠正了“左”、右倾错误,深入农村去发动、组织、武装和教育农民,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自恃兵力优势和美国的支持,悍然发动了丧失民心的内战,共产党针锋相对,率领人民军队,依靠人民群众,赢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既然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由新民主主义成功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也就成为顺理成章之事。

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这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决定了在近代中国,无论哪一种政治势力,只要他的理论和他主张的道路能够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那他就能主导中国历史的前进方向,他的理论就会被人民所信仰,他所主张的道路就会成为人民的选择。

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自1840年至1900年,西方侵略者同中国订立了300多个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条约,帝国主义列强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牢牢地控制了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封建主义势力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北洋军阀代表着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国民党政权代表着大地主、大官僚、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国民党统治中国的20多年,中国的封建土地关系并无改变。国民党政权不但没有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任何有利条件,反而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官僚资本,对外依靠帝国主义,对内与封建主义相勾结,不择手段地掠夺人民财富。1947年前后,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所集中的私有财富共达100亿到200亿美元,相当于全国产业资本的80%。为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排斥、镇压一切先进的思想和革命行动。国民党政权疯狂镇压中国共产党、迫害其他民主党派、断然拒绝中共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就是历史明证。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他们没有能力走资本主义道路。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他们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的,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强大的力量,他们在经济上依附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其在政治上的软弱性和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

既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引导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那么,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就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身上。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最革命、最有组织性的阶级,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天然领导阶级。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理所当然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共产党能够提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团结一切进步的力量,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反帝反封建问题,从而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既然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了中国革命,那么,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必然要把这一革命引向社会主义方向,这就决定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并不深刻,由此导致了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左倾”冒进甚至““””这样严重的错误,但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敢于正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善于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我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更是获得了长期快速稳定的发展,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三,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经受住了各种政治风浪的严峻考验。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苏东剧变和国内的考验,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战胜了经济社会领域和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和挑战。1998年,中国的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我人民子弟兵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毅然奔赴抗洪救灾第一线,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钢铁长城。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中国政府迅速、坚毅的抗灾行动,以及在抗震救灾中所体现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标准,让世界为之感叹。去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中国的所作所为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再次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得到了充分展现。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得出的历史结论,值得我们永远珍惜。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牢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扎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养,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

考察历史人物:毛*东毛*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想。毛*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席。毛*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关键词:早期 发展 马克思主义 毛*东早期的政治思想

一 思想的发展

毛*东从小就有一种不屈的反抗精神,从《毛*东自传》可以看到,不服父亲管教的他甚至又一次以离家出走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随后父亲的态度也有所缓和,这次出走也让他尝到了反抗的甜头;但更为重要的是在他的脑子里埋下了了一种思想,一种不屈不挠的品质,可以说这为他日后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埋下了伏笔。幼年的毛*东还有另外一个思想特点,那就是他同情贫苦农民,虽然这也受到父亲的反对,但对已尝到些许甜头的他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对农民的关心可以说为他日后对农民革命问题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思想上的感性基础。

但青年时代毛*东的思想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健全的,他最初崇拜资产阶级改良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随后便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继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陈独秀和胡适与党的早期缔造者李大钊,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青年时代毛*东的思想还是有着一定的可塑性,而且还有选择性的接受他人的主张;不过随着思想的成熟以及对马克思理论的学习,他逐渐成为一位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并沿着这个思想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也标志着毛*东思想的成熟。

二 对农民的关注

从毛*东发表的第一篇正式的政治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始,他便以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来表达对中国这个自古以来最庞大的群体的特殊的关注。文中,毛*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实际现状,综合分析了中国现存的各阶级特点,论述了“谁是我们的朋友和敌人”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团结农民的主张。这在当时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都忘记农民的背景下是很有必要的,也反映出他远见卓识的眼光以及独到而重要的思想。次月,在经过三十二天的实地考察后,毛*东发表了专门针对农民运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直接将农民作为对象,足见他对农民的关心和重视。文中,毛*东热情赞扬农民运动为“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并描述了农民在农民协会领导下做的十四件大事。这些不仅科学地分析了农民各阶层,成功地预见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而且进一步印证了毛*东的思想的正确性和实用性。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对农民的研究。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发表标志这毛*东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又上升了一个水平,文章开篇便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便被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他也更深层次的讨论了革命与农民之间的密切关系。

毛*东在发表政治文章的初期便表现出对农民的极大关注,这并不是偶然,而是中国现状的真实写照与他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灵活运用马克思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反映出中国国情与农民的重要关系,这不仅在八十余年前是这样,在今天更是这样。农民始终是中国最庞大群体(至少到目前还是这样),关注中国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关注农民问题,而这也促成了毛*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三 武装夺取政权

毛*东在发表对农民的紧密关注后,随着国*党对共产党的迫害加剧,便开始了下一轮的思考:党的未来究竟该往哪个方向走?《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发表提供了初步答案——“工农武装割据”,文章指出“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在主要研究农民问题后,他又将工农问题同武装割据联系起来,开启了又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举,这个大胆的创新不仅给党指明了方向,而且挽救了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并为毛*东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而在他的另外一篇思想经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东理性的提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审时度势地提出在农村建立红色根据地以及游击的战术。这可以说是将他对农民的关注和战速思想完美的结合起来,从此中国革命便从本质上焕然一新。

四 从改良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

毛*东并非天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 他曾经是一个具有自由主义倾向改良主义者。这一点不难从他创办的《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看出: 自‘文艺复兴, 思想解放, 人类应如何生活?’成了一个绝大的问题。从这一问题加以研究, 就得了‘应该那样生活’‘不应该这样生活’的结论。

一些学者倡之, 大多民众和之, 就成功或将要成功许多方面的改革。经过实践探索,毛*东彻底告别了杜威和胡适的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从思想和行动上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的过渡。

由此可见,毛*东思想既是实用的,又是超前的;既是马克思理论的,又是与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既是个人的,又是全中国的。他在发展思想是所用的方法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去借鉴,尤其是实地考察和实事求是。更值得学习的还是那种创新精神,马克思理论虽然不是毛*东首创,但他通过学习和研究,结合具体国情,发展出毛*东思想,是使中国革命为之一新,并最终挽救了革命。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乃革命发展之本!

参考文献:

《毛*东传》,(美)特里尔 著,2006;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东,1925;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东,1928;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东,1930

第三篇: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

一、资料搜集:

(一)院校历史

湖南第一师范前身曾称为湖南师范馆、湖南全省师范学堂、中路师范学堂。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1911年校址迁建长沙书院坪"城南书院"旧址后,改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他立志救国救民,刻苦读书,顽强锻炼身体,进行农村调查,主办工人夜学,创建革命团体"新民学会"。1920秋至1921年冬,他先后被学校聘任为附属小学主事、师范部国教员。这一时期,毛泽东已秘密从事创建中国共产党和组建中共湘区委员会的工作。与此同时,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如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徐特立、夏曦、萧三、任弼时、廖沫沙、周谷城等均曾在学校学习或工作过。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校舍系仿日本青山师范(今东芸大学)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坐东朝西。由师范部和附属小学部两大建筑群组成,平房与二层楼房有机结合,栋栋之间或有走廊,或由亭楼连接,形成四合院落。建校之初效仿日本式的普通中学系统与师范学校系统分立双轨制,至1926年改制;之后历经多次停办、合并、更名和迁徙。

(二)求学历史简述

一九一三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包括人格修养和智慧,对青年毛泽东都留下深刻的影响。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沿着注重实际的路子吸吮传统思想中的优秀遗产。

中国社会当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毛泽东自然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动荡风云。在一师期间,他总共花了一百六十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和买书上面。他每天读报的时间很长,还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如果把毛泽东在一师的学习生活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那么,一九一六年正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转折。前期,他更多地关注传统典籍。后期,他把重点放在哲学、伦理学上,社会实践也更加广阔和丰富了。不管在前期还是后期,他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求救济时危的真理,可是它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参考资料来源:

360百科 散文网论坛

小组实践活动记录:

2017年11月12日上午8:00左右,我们共同坐公交车出发去湖南第一师范。大概8:50左右我们到达了目的地。

首先我们在地图的指引下,一同来到了毛爷爷曾经上课的教室,找到了毛爷爷的座位后我们进行了拍摄记录。

而后我们各自都参观了院校内部环境,并拍摄记录相关场景。

大家都各自参观了青年毛泽东纪念馆里的各种浮雕,文字雕刻,照片,油画等,参观后大家集合拍了一张合照。

最后大家对毛爷爷求学之路表示深深的敬意,感触颇深。大家开始分享自己的体验及感受,并以文字记录下来。最后带着充实的心情,我们踏上了归途。

小组实践活动报告:

11月12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青年求学之地——湖南第一师范,心中充满了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感慨。院校整体采用黑白灰的古朴色调进行装饰,金色的“第一师范”四个大字高高地镶嵌在墙面上方,配合线条大气的建筑造型,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铺面而来。这座位于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的青年毛泽东纪念馆是毛泽东打下深厚学问基础,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初步经验,结交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历史见证。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曾经的校园在修整后依旧存在,可伟人却早已在岁月中长眠,永久,永久。

我们未曾生于动荡时期,终究是无法真正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压迫,侵略,剥削,贫瘠的字眼总是刺目,但生活还是要过的,学习仍是要继续,老一辈的先进分子就是在这般艰苦的环境中探寻救国之路。此时此刻,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静静地看着这栋建筑,看着那在风中飘扬的国旗,默默地献上我们崇高的敬意。

通过白条门框,我们进入了馆内,在仔细查看场馆平面示意图后,我们一致同意先去毛爷爷上课的教室进行参观。就这样,按照指示我们来到了一个很平常的教室门前,而里面也不出意外的有人在参观。环顾四周,目光可见的摆设有:老式但涂了黑漆的木门,老式黑漆书桌和凳子,踩着偶尔会有嘎吱声响的黑色木板,黑色讲台,黑板以及两扇涂了蓝漆的窗户,这或许就是那个时代最显著的风格吧——朴素却严肃,没有太多的色彩装饰,也不可能会有太多装饰。老一辈的知识分子若都是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学习活动,却也不错,可惜贫瘠的时代,破旧,露天,席地而坐往往才是残酷的现实,我们真的该感到庆幸,能坐在舒适的桌椅上,静静地听师长讲课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这时,一张普通的桌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事实上,说是普通却也不尽然,因为这张桌子上还摆着一个指示牌,上面只写着几个黑字,但那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毛泽东的座位。

下一秒,我们都来到了这个座位旁,心照不宣地围着这个特殊的座位站着,因为座位,只有一个。在简单地交流后,我们依次在这个具有特殊含义的座位上体验了一番。当轮到我坐下的时候,内心还是有所异样的,毕竟毛爷爷这样的伟人曾经就在这张书桌上学习过。不同于我们教室里那种松软的椅子,这张椅子凳子很硬且平坦,坐久了还会令人不适,桌子也显得特别笨重,样式老旧。一切都是那么不尽人意,但此刻我却只是静静地看着黑板,轻嗅着空气中那淡淡的老木头腐朽的气味,我似乎看到一位青年正在向杨昌济老师询问问题,又似乎看到在天色微明之际,青年借着晨光研读著作,又或是奋笔疾书,书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誓言......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便深刻地感受到人民水深火热生活之苦,即便当时的他只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学生,但他却是心系天下,尤为关心时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是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的那段时光,开始形成了毛泽东独特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才使得在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师范生时代时刚年满二十五岁的他,在即将到来的急风暴雨中,鹰击长空,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知道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是无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下挑灯苦读,在危机局势下奋笔疾书,在残酷战场上奋勇杀敌,用鲜血和青春换来的。正是他们在昏暗的旧时代,在民族存亡之际勇敢的站出来,肩负起时代的重担,化作一道道曙光,指引着迷茫的人民走上光明的新中国道路,才使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得以长存并发展壮大。因此,新时代下的我们,也应该积极地肩负起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志存高远,做一个思想积极、道德高尚、知识渊博、体质强健的人,奉献人民,奉献祖国,奉献全人类。因此,从现在开始,要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在学习中勤奋刻苦,在生活中朴素节约,在交际中关爱他人,同时积极参加班里乃至院里举办的活动,让我们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千万不要让我们在回首往事时却发现自己的过去,只是一张写着寥寥数笔的白纸。

小组成员学习心得:

王慧同学:以前在看《恰同学少年》中,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中的风姿风采就已经深深折服了我。湖南第一师范培养出了很多伟大的革命先驱,让我一直想要一窥它独特的文化底蕴。今天,我们终于来到了这里。

这里的建筑集聚了东方内涵,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风格,两相结合却又不突兀,达成了奇妙的融合。即使已经是十一月份,长廊内的植物依旧常绿,像是中国古代园林一般赏心悦目,沿着长廊,仿佛依旧可以听到曾经人们的朗朗读书声。

走入礼堂的时候,我心头不由一悸。礼堂不大,没有开灯,整体昏暗却又不阴沉。礼堂前的舞台的幕布垂在一边,风轻轻吹过,幕布微微颤动,像是沉睡的雄狮在打盹,又像是在轻轻在诉说着,曾经他们在这里读书的故事。

从第一师范的长廊走过教室,又从礼堂走到大厅,我仿佛走过的是一条普通的路,却又仿佛不是。这是先人们曾经走过的路,想象着他们,斗志昂扬的模样,想象着他们为革命事业奉献的青春和热血,想象着他们为后人们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牺牲,我的泪水不禁润湿了眼角.

我们也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年龄,处在较为安稳的时代。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先辈们为我们现在的生活作出的奉献。即使红领巾没有戴在脖子上,烈士们的鲜血依旧驻于我们的心头。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当年毛主席等人的革命精神,认真的面对各种挑战,勇敢的负担起历史的使命,做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辜负前人的泪水和汗水。

张欣蕊同学:这一次的实践活动,我们参观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去之前简单查了一下资料,从百科里简单的文字中,了解到它作为名校的悠久历史和伟大功绩。到了目的地,发觉一师范的校园里环境优美、气氛宁静,保留了一点历史悠久的味道。在学校里停留的愈长,参观的愈细致,我们越被它的过去吸引,自1903年更名,这百年多的时间里,它培养出了各个领域数位英才。那些想象中的画面虽然不能与眼前的景物重合,但却仿佛找到了依托,一切名人事迹,精神名言,都变得鲜活起来。从展厅面走过,看着时代感极强的礼堂,回忆着历史课中讲过的先烈故事以及革命精神,不禁感概,时至今日,名校一丝不显老态,依然严谨办学,谨遵校训,仍保持它“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校风。实践活动非常成功,我会学习历史,不忘历史,会永远顽强拼搏,热爱祖国。

温开宇同学:这次活动,我们小组去参观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毛泽东曾经学习的地方。这块宝地不仅孕育了这位巨人,还培养了蔡和森、何叔衡等一大批伟人。

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让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民国时期。往里走,穿过曲折的走廊,我们先去参观了“第八班”,这是毛主席曾待过的班级。坐在那间教室里,我不禁思绪万千,我回想起了清末时期饱受侵略之苦的中国,回想起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时的中国,回想起了抗日时期烽火连天的中国……一个个革命先烈为祖国,为党前仆后继。

参观完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活动陈列馆,我对毛主席的敬佩更深了一层,同为中国青年,20岁的毛泽东已将救国救民立为己任。自己身为一个大学生,不要求自己能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但也应该尽自己的本分,勤勉学习、为祖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通过这次的活动,我对中国的历史又有了更深的了解,自己的精神也受到了革命精神的影响而深有感触。

柏然同学: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旧址——一代伟人就此起步。我们有幸能参观先人们还在刻苦学习之处,领略纯粹的赤子之心。

整座学院虽经历浩劫,然而重修之后依然不少从前的气派。东西结合的建筑风格独具一格且幽深大气。仿佛转角还能看到捧书勤读的老一辈革命家,怀着他们的志向和决心,种下思想的种子。

我们先后去了第八班教室、工人夜校、附小主事室、阅报室、君子亭等。其中,第八班教室格的印象深刻。简简单单的教室,没有任何的虚饰,只有那六个字的座牌表示着他的不平凡。“毛泽东的座位”,让这个位子不再简单,让这个教室不再普通,也让我们每一个来参观的人不再走马观花,而是驻足深思。整个房间就因为这六个字弥漫着沉重而又振奋的气氛,既感叹于伟大的革命先辈们与我们同一般的普通学习却能有如此伟岸的成就,又惊叹这分明不是同一般,而是又加上了他们心中的雄心壮志,以至于只用六个字就足以让这一个椅子,一个教室,一座学校,一个国家为他们而骄傲,也让我们自惭形秽。即使这样,我们也仍然能感受到那革命的号角在心中即将吹响的那种斗志昂扬的兴奋与澎湃,心中的渴望也不自觉的逐渐浮现。

这个学校,曾经孕育了太多的伟人,难以想象看似清雅的学校能承载这么多伟人的精神,然而我们此行却深切地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和伟人精神的激奋,可以说是不虚此行。

第四篇: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

一、引言

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我班于五四青年节前夕在班长与入党积极分子的带领下以班级为单位参观了黄骅市博物馆。

二、调查目的

人们来到博物馆,是为了感受历史,获取知识,小而言之,可以提高个人素养,大而言之,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都大有裨益的。本班以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为主题,旨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铭记历史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学习党的优良传统,了解中国文,回忆红色记忆。于黄骅市博物馆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

三、研究过程与发现

黄骅市博物馆属县级综合性博物馆,馆址位于黄骅市渤海路中段,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为仿明清式四合院建筑。博物馆前整洁宽敞的大院中央是黄骅烈士的塑像,塑像雄壮魁伟,烈士双目炯炯有神,瞩目远方,人们从他那高大的身躯仿佛可见沸腾的热血和坚毅的品格。在馆内回廊中图文并茂地系统介绍了黄骅烈士的革命涯和光辉业绩。市区内,松柏交荫的黄骅烈士陵园里树立着黄骅英名的牌位。博物馆内设有"黄骅历史文物展"、"海洋珍奇物展"、"黄骅市革命历人物展"、"陈茂才书法艺术展"四个专题展览。

"黄骅历文物展"本着向观众传播历史文物知识的原则,选择各时期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展示。展出文物有石器、铜器、陶器、展现了当时丰沛的少数民族文化,突出的瓷器展品更是种类繁多,涵盖了当时社会的的多种窑种,如定窑哥窑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输往世界各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私人海上贸易也得到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热潮。

"黄骅市革命历史人物展"展出了赵博生将军,通过该展览,深入宣传党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热情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唤起更多观众对黄骅革命历史的红色回忆,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黄骅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从而缅怀革命者的光辉业绩,继承革命传统,引导观众更好了解黄骅革命史,接受爱国主意教育,增强我市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意情怀。

"海洋珍奇生物展"共展出海洋珍奇生物标本一千多件,图片72幅。展示的珊瑚美丽多姿,争奇斗妍,各种海贝和海螺五彩缤纷,琳琅满目。馆内充斥着标本与模型,深蓝色的装修主调与刻意营造的阴凉气息共同构成了美丽的海洋世界,在刚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后海洋珍奇生物展尤显得科技感十足,音箱的海浪声音与投影灯投下的缕缕波纹使人仿佛置身深海遨游。

"陈茂才书法艺术展"展出了黄骅籍书法家陈茂才的书法作品40余幅。

四、总结与分析

黄骅历史博物馆展出了赵傅生将军一生的功绩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人不屈的爱国热情,同学们通过该展览深入的了解了党的光荣历史与优良传统。唤起了同学们对黄骅革命的红色记忆,展览生动的展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黄骅人民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从而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者的优良传统,引导我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接过先烈的爱国旗帜,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清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与红色革命先烈英勇而无谓的战斗共同构成了当今的和谐社会。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我党的功绩与历史责任,对共产党的家国情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为我党做出贡献的理想更加坚定。对国家的热爱达到了新的高度。

五、调查结论

博物馆具有的三大功能是:收藏、研究、教育。而它在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博物馆所提供的内容知识非常丰富,从艺术到科学,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涉及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方方面面,几乎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对人们来说,它是一个引起人遐想的天地,是一个获取丰富知识的大课堂,尤其在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教育方面更具有出奇的效果。

六、建议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参观博物馆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城市、地区的文明象征和文化素质的体现,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留住和壮大民族的精神之根,维护文明多样性的通道,因为曾经无比辉煌的文明早已隐没于历史的烟尘中,只有博物馆成为人们探求文明的惟一途径。

本文来源:http://www.ycyggz.com/gaokaobeikao/137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