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 / 高三历史 /

【www.ycyggz.com--高三历史】

转型有规律,模式各不同。发达国家有的以矿业城市转型,那么中国历史上几次转型性转型之路是怎么走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历史阶段转型规律是什么

历史转型时期大事有哪些

春秋时期主要是奴隶主阶级进行改革,以管仲、李悝、吴起等人为主,战国时期以地主阶级改革为主,以商鞅为典型代表,士阶级活跃。各国通过改革富国强兵,适应历史。

因铁犁牛耕而导致的生产力发展,使得井田制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大量荒地被开发,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支持士阶级前往各国游说变法,从而导致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并设锦衣卫驾驭群臣。明成祖设内阁,东厂。明宪宗时期设西厂但并不长久。清朝初期以摄政王大臣会议为主,君权受制,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帮,但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终与国脱节。

文化上明朝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狱尤其以康、乾两代最胜。但小说在此时期为最,出现四大名著。

九个重要历史转型

中国历史的重要社会转型

1.春秋战国时期

(1)政治上,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瓦解,郡县制逐步确立,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产生。

(3)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奠基。

2.明清时期

(1)政治上,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表明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2)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对外关系上,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由开放走向封闭。

(4)思想上,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理学仍然占统治地位。

3.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

(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4.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

(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专制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中国从帝制向共和制的转变。

(2)经济上,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

(3)思想上,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使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入文层面的深层次。

5.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949~1956年)

(1)政治上,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以《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按照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构成了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石。

(2)经济上,1953年,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总路线精神的指引下,“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同步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3)外交上,建国初期,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步入国际外交舞台。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这一原则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6.改革开放后(1978年~今)

(1)政治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和完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2)经济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进程。

(3)思想上,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三次思想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4)社会活上,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在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思想观念等方面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世界历上的重要社会转型

7.西方由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型

从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欧美的扩展,是近代西方文明崛起时期。

(1)经济上,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葡、西、荷、法、英等国的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2)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逐步确立。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政体几经变化,最终确立共和制度。

(3)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宗教改革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核心,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科技文化上,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近代科技理论产生。

8.西方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1)经济上,西方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大量进入议会;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思想文化上,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量子理论诞生。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要形式,音乐、美术佳作不断,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9.二战后世界格局和形势的变化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资本主义阵营出现松动。中国日益振兴,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不结盟运动兴起,冲击着两极格局。

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目前,世界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①“冷战”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重中之重,使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②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威胁之下。

③美苏为争夺势力范围,破坏世界和平,爆发了局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

④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核恐怖平衡)。

⑤两强相争客观上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

(3)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①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和贸易体系,使世界经济向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但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在这一体系之内。

②苏联解体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使经济全球化真正具有了全球意义。

(4)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在20世纪50年代是初创时期,20世纪60~80年代是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出现北美、欧盟、亚太三足鼎立的局面。

(5)从两次世界大战到和平发展的潮流

①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平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②接受二战的教训,二战后,联合国成立,人民群众的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历的潮流。

③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本文来源:http://www.ycyggz.com/gaosan/28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