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备考 / /

【www.ycyggz.com--史】

中共党史是政党史,是专史,它研究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党史情景剧剧本【汇编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党史情景剧剧本篇1

前言:有时候真正想做一件事情,他就会变得很简单。这是我和我寝室的哥们熬了3天赶出来的,纪念一下

编剧:217寝室

主要人物:蒋介石(当时中国的领袖、剿共总司令)张学良(剿共副司令、东北军军长、西安事变的发动者)

杨虎城(十七路军总指挥、剿共主任、西安事变的发动者)

郭副官(抓捕行动指挥官)

学生代表

其他人物:游行学生若干,蒋介石秘书

警卫员,士兵甲乙,抓捕士兵若干。

场景:第一幕:学生游行,张学良慷慨陈词。

第二幕:蒋张争执。

第三幕:张杨二人密谋。

第四幕:兵变,爱国将领诉爱国之情。

道具:办公桌,两把椅子,手枪,标,小旗,办公用品若干,

茶杯,长枪若干

舞台布置:

(办公室布局,斜放,与舞台成45度)

桌上放若干办公用品,两把椅子对放,

模拟舞台格局

办公室

(蒋,张共用)

张与学生交谈地点

(可尽量靠中,但与桌子错开)

独白:1936年12月9日,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的游行示威活动在西安爆发,学生游行示威,要求抗日。(背景音乐为《松花江上》的一段,音乐先放30秒)

第一幕

学生游行(愤怒,条幅,振臂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

(张学良前往劝说,与学生代表交谈,郑重许下承诺!)

代表:女:为什么我们中国自己人跟自己人斗,为一寸土地相互绞杀,而对日本人不断侵吞我们的领土,我们的政府却一再忍让呢?

男:“少帅,现在能救中国的只有您了!”(悲伤,恳求)

张(坚定):“我现在只能用我自己的人格作担保。你们要知道,我张学良是国家的军人,不是某一个人的军人。一个星期之内,我会给你们答复的。如若食言,你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处死我!”

(张前往蒋处,汇报情况)

第一幕结束

第二幕

(张学良低头犹豫了一下,然后敲门走进蒋介石办公室。)

蒋:汉卿啊,你看这样的雨可真不像12月。

张(向前几步、忧心忡忡):委员长,我的来意你很清楚。

蒋(愤怒):那么我的答案你也很清楚。

(蒋介石转过身去,向张学良走去)

蒋(重心长):内乱不平何以攘除夷?汉卿,不如你来告诉我?

张(激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为什么让鬼子横插一杠!(秘书送来茶)

(蒋介石不紧不慢地走到一旁,端起桌上一杯热茶,)

蒋:美龄带来的,你也尝尝、

(张学良一口饮下去,不觉皱起了眉头。)

张:可是共产党也是抗日的队伍呀,并且他们表示愿意抛弃前嫌,枪口一致对,大哥,-你考虑考虑。

蒋:(轻轻一瞥,隐隐一笑):汉卿啊,你这样让我很难做。

张:(无奈,若有所思大哥,你若是仍一意孤行拒不联共,汉卿无话可说。

蒋(坚决的):哼,不要再说了,攘外必先安内,我不可能做出任何让步!

(此刻张学良发觉现在唯有兵谏,才能让蒋介石回头)

张:那。。。。。委员长,汉卿先走了。

蒋:嗯。

第二幕结束。

第三幕

(夜幕降临,张杨密谋逼蒋抗日)

(张坐在屋里在桌前,背对门,闷闷不乐,不停地擦着枪。此时,杨来看望张。

门没锁,杨进入屋内,环视一周,走到张身后,)

杨:委员长好像很坚决,一定要消灭共党,看来我们要服从命令了!(语气中带有试探)

张:(只回头)消灭,哼,剿共剿了几年了,红军还是红军,共党还是共党!只怕这么剿下-去,胜利的不是中国人,是日本人,他们可是虎视眈眈,盯着中国呢!到那-时,我看他的委员长也是当到头了。(失望,气愤,没转过身,依旧擦枪)

杨:委员长自有他的看法,毕竟他是我们上司。

张:杨兄,你深夜来看我,不是来和我说这个的吧!(气愤,把枪收起)

杨:诶,想我等,戎马生涯,国难当头,不打日寇,竟龟缩关内,剿杀同胞,如何对得起这身军装!(拍桌子)我只是觉得剿共绝非一日之寒啊。

(张没说话,依旧坐着。)杨继续说。

杨(语重深长):先剿共后攘外是蒋委员长坚定不移的政策,可他又剿得怎么样呢?这个剿--共啊,是个无期徒刑。你返回故乡的宏愿合适才能实现啊?士兵传言剿共-剿共,越剿越痛,打仗打仗,越打越侮。

张:(快速起身,神情激动,面向杨)=不瞒你说,我已与周恩来接触,共党的一些理论,我觉得很对。

杨:哦?说来听听。

张:日本人觊觎中国不是一天两天了,正加大对华侵略,照这么下去,家必破,国必亡,我等真甘愿做亡国奴吗?

杨:继续说

张:家仇国恨不报,却在这镇压学生游行…唉…(无奈)

杨:(抢过来说)委员长竟下令向学生开枪,中国的枪不杀外敌,却杀我们的进步青年,唉

张:再瞅瞅共产党提出联合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深得民心~~,得到民主人士支持。再这么下去,我们也会被叫做汉奸,卖国贼!

杨:共产党的理论我也听说了,只是我们的蒋委员长,一意孤行。

张:杨兄,我看你也有一颗报国之心,那我也不相瞒,周恩来告诉我只要蒋同意不再向红军进攻,他们愿意开赴前线,共同抗日。

杨:问题是委员长不会同意

张:不用他同意,我们让他同意,(说着把枪拿出来)

杨:难道你是想.....,看来只有这样了,干!(挥拳)

过渡

(事变前一夜,士兵乙在站岗,士兵甲路过,向乙走去,四周看了一下,凑到一耳边。)

甲:唉,给我来根烟(悄悄的)

(乙从兜里掏出烟给甲)

甲:要有大事发生(悄悄的)

乙:切,能有什么大事,你老婆要生了?(挑逗,不爱搭理)

甲:一边旯子去!我跟你说呀,少帅要兵谏!(凑得更近)

乙:兵变,别瞎说,你怎么知道,

甲:别和别人说,我刚才看见郭副官领着几个弟兄朝委员长驻地去,

乙:得得得得,别瞎说,小心你脑袋,

甲:切,懒得和你解释,占你的岗吧!再给我根烟!

乙:去去去。

甲对乙拍手,离开稍后乙下

第四幕

郭副官带领弟兄去抓蒋介石,(有枪声)蒋已逃跑,不在屋内

郭下令:分头找,

众:是

两士兵带蒋上台(蒋穿睡衣)

蒋:你们好大的胆子(愤怒)

郭:对不起,委员长,我也是奉命行事,你这边请

(蒋气愤离开,郭在后跟着。来到另一个房间,众人离场。(留两个士兵在门口站岗)

蒋已被擒,张前往看望。

士兵敬礼,张回礼,进入屋内。)

张学良(尊敬地、愧疚地):委员长,您受惊了。

蒋介石(生气):哼,哼。我不是你的委员长。你也不是我的部下。

张学良(诚恳地):您可以不承认我这个部下,但我不可以不承认您这个哥哥啊。

蒋介石(生气、怀着希望):既然你眼里还有我这个委员长。张汉卿,你老实告

诉我,这件事是你的部下怂恿你干的,还是你自己干的?

张学良(羞愧):委员长,让您失望了,是我下令让他们干的。

蒋介石(盛怒):张汉卿,你,你,好大的胆子啊!

张学良(坚定):我只想让您让我们去抗日。我并没有伤害您的意思。我只是不

想看着我们的国家被日本侵吞啊!

蒋介石(怀疑、生气):没有伤害我的意思?为国家着想?哼哼,你让我这个国家领袖的颜面都丢尽了。

张学良(愤怒、心痛,大声):你只顾考虑你自己的颜面!那东北军的颜面呢?东北人

的颜面呢?四万万中国人的颜面呢?你想过没有?

蒋介石(威严、求救):好,好。你既然还认我。汉卿,你就立刻把我送回南京,

回南京再谈啊。

张学良(坚定):回去可以啊。但是,你一定要给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将士们一

个明确的交代:停止剿共,带我们去抗日。

蒋介石(生气、轻蔑):汉卿啊,你不懂政治!你是把政治当儿戏!我怎么能随便

给你承诺!你走吧,我不想见到你。

(张学良出去了,蒋介石生闷气捶大腿)

(杨虎城扭开门,走进去。)

杨虎城(礼貌性地,立正):委员长好!

蒋介石(希望地):虎城?虎城啊,虎城啊,来,坐,坐,坐。坐下坐下。

杨虎城(礼貌上地、没愧疚之意):委员长,虎城给您请罪。

蒋介石(希望地、讨好地):好好好。虎城啊,想想办法,把我送出西安。啊,

虎城啊,你是我党的老党员。你是我党的有功之臣啊。我一直都很敬佩你,看重你。

杨虎城(礼貌性地):谢谢委员长。

蒋介石(讨好、责怪):虎城,你和汉卿不一样啊。他娇纵莽撞,闯下通天大祸。这事,你可能不清楚吧。

杨虎城:委员长,我知道。

蒋介石(失望、愤怒):你怎么也受他的蛊惑?

杨虎城(坚定、义气):委员长,这是我的主意。您不要责怪汉卿,是我帮汉卿下的决心。

蒋介石(绝望、愤怒):什么?为什么啊?这是为什么?

杨虎城(坚定、义气):为了抗日,虎城的意思已经多次向委员长进行汇报和进谏。只是委员长不予采纳,逆拂民意。张副司令和我的确无法接受,所以不得以才采取了非常手段进行兵谏。

蒋介石(绝望、愤怒、厌恶):兵谏、兵谏。娘希匹,你可知道这个兵谏给国家带来什么影响?给时局带来什么影响?哼——。

杨虎城:委员长,西安天气不好。您多保重。(起身离开)

(杨虎城出去)演员退场。

(张学良走上前,大声说,我张学良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捉蒋只是为了逼他抗日啊。一个团结的中华民族才是不可战胜的!亲爱的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保家卫国,义不容辞!

全剧终

后言(独白):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挽救了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党史情景剧剧本篇2

1. 刘胡兰——主人公,最后牺牲

2. 刘母——刘胡兰的母亲

3. 张金宝——匪兵头子

4. 祭扫者(母亲)——为刘胡兰扫墓

5. 祭扫者(儿子)——为刘胡兰扫墓

6. 群众(若干)——云周西村村民

7. 兵甲,兵乙——匪兵士兵

(舞台布置:在台中后方有一小阶梯,宽2米左右,高约1米,2-3层)

(庄严音乐起)

(舞台光起,橙红色背景光,刘胡兰站在台阶顶端,定好造型。祭扫者母子二人上场,起追光,二人表情肃穆,母亲手捧鲜花,缓步走至台中央)

子:妈妈,妈妈。

母:嗯?

子:这位是不是刘胡兰姐姐啊?

母:是啊,你知道胡兰姐姐?

子:(自豪的)知道知道,平时早就听爷爷,听老师提起过胡兰姐姐。

母:那你说说,你都知道胡兰姐姐的什么事呀?

子:我知道!胡兰姐姐是现在已知的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母:还有呢?

子:还有……还有……(说不上来)

母:你看,什么事儿啊,都只知道一点儿。

子:嘿嘿,(撒娇)妈妈,要不,你给我好好说说胡兰姐姐的故事吧?当时年纪那么小的胡兰姐姐为什么会牺牲的呢?

母:好,(回忆)当时,是1947年的1月12日……(母子二人缓缓移动至舞台右侧坐下)

(舞台后,张金宝大声喊:“来人呐,带人来!”)

(舞台全场光亮,音乐停)

兵甲,兵乙:有!

(二兵奔至台阶左右站定,示意刘胡兰下来,同时,舞台左侧张金宝大步走出)

兵甲,兵乙:(上前)长官!(刘胡兰台前站定)

张:嗯……(绕着刘胡兰上下打量了一会儿)哇哈哈哈哈!说抓了个共产党,我当是哪个器宇轩昂男儿汉,原来是一个细皮嫰肉黄毛丫头。

(刘胡兰不说话,转过脸去不愿看张金宝)

张:小娃儿,姓甚名甚?

刘:(回过头看了张一眼,缓缓的)抓我来之前,不是已经有人和你说过了么?

张:你就是刘胡兰?

刘:是的,我就是刘胡兰。

张:有人告诉我说,你是这儿的区干部,共产党,你刚进来的时候,我还不信呢。当真巾帼不让须眉,我张金宝,佩服。

刘:(冷冷的)哼。

张:来来来,小姑娘,我们不妨好好聊聊。

刘:我们没有什么好聊的。

张:小姑娘,何必如此说话呢?我张某也是个惜材若金,怜香惜玉之人,看你小小年纪就已经是共产党干部,实在是不容易啊。如果,你肯与我们合作,我担保你性命无忧。

刘:合作?

张:是啊,我问你,你们村村长兼维持会长石佩怀,是谁杀的?

刘:不知道。

张:那你们这里的八路军,现藏在何处?

刘: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张:(不耐烦)小姑娘!!你最好放聪明点!不好好和我们合作,可没你的好果子吃!!说!为什么参加共产党?

刘:为了帮穷人翻身!共产党为穷人做事!

张:穷棒子还想翻身?!哼!你倒看看你今天落得这下场,嗯?你往后还为不为共产党办事!

刘:(深情的)共产党没来时,我们穷人,被地主欺负,被日本人欺负,被你们这些匪兵欺负,共产党来以后,帮我们穷人打倒了地主,赶走了日本人,帮我们搞土改,让我们穷人翻身做主人!没有共产党,哪有我们穷人的日子过!?只要我刘胡兰还有一口气在,就要一心一意跟党走,为人民服务到底!

张:你!(停顿下,转换情绪,转为哄骗的)小姑娘,你要翻身,要做主人,何必死心塌地跟着共产党呢?只要你把你知道的都说出来,并且当众声明脱离共产党与我们合作,你以前的事我既往不咎。

刘:(嘲弄的)既往不咎?

张:不仅如此,我张金宝拍胸脯担保,只要你按我们说得做,事后,我可以给你一大块地,你不是想翻身么?不是想当主人么?有了这地,你往后好日子可就来啰。

刘:(转向张金宝)一大块地?

张:(急切靠近)是啊!

刘:只要我按你们说得做?

张:(以为刘胡兰答应了,兴奋地)我张某说一不二!那你是……

刘:我呸!!(狠狠啐了张金宝一口)我告诉你,我是想有田有地过好日子,但是,我不要单单就我刘胡兰一个人过上好日子,我要村里的穷苦乡亲,全中国的苦难同胞都能够过上好日子!你们的地,到处渗着我们穷人的血与泪,我不稀罕!

张:(恶狠狠的)那你是决意不投降了?

刘: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投降!

张:你这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啊!(走上台阶冲下场门喊,音效渐入,紧张的音乐)来呀!把那几个共产党给我宰了!(下台阶抓住刘胡兰,将她拽上台阶)你给我好好看着。

(舞台侧起烈士呼喊的口号声,乡亲们愤怒的呼喊声,匪兵的骂人声,一声铡刀响,所有声音包括音效戛然而止,全场光变为大红色)

张:怎么样?你不合作,就是和他们一样的下场!

(刘胡兰沉默不语,饱含悲愤)

张:怎么样?怕不怕?投降不投降?

(刘胡兰眼含热泪,但坚定的摇了摇头)

张:难道你就不怕死么?

刘:怕死?怕死我就不是共产党员!!!!

(下场门乡亲们的声音,伴着声音冲上舞台,在右侧与张金宝对峙)

刘母:胡兰子!

众乡亲:胡兰!

刘胡兰:妈妈!

刘母:姓张的!你放了她!有本事冲我来!她还是个孩子!

众乡亲:放了她!!!她还是个孩子!你们杀得人还不够么?

张:好啊,统统反了?!来人!

兵甲,兵乙:有!

张:给我开枪,给我打!

兵甲,兵乙:是!(准备射击)

刘:住手!(冲向枪口)要死,我一个人死,不许伤害乡亲们!

张:好哇,那你今天就在这儿交待了罢!

刘:说罢,我咋个死法?

张:什么?

刘:我咋个死法:

张:(气急败坏)和他们一样死!(指下场门)

(刘胡兰整了整头发,缓缓但坚定的走上台阶,在最高处向母亲与乡亲们挥了挥手,音效起庄严音乐,刘胡兰定格到开场时的造型,面光渐暗,背景光转回橙黄色,追光起打祭扫母子二人。)

子:妈妈,胡兰姐姐可真了不起呀~

(二人渐渐走向台中央,刘母与乡亲们慢慢走到台阶两侧,张金宝与二匪兵慢慢退场)

母:是呀,妈妈今天带你来这里,就是希望你能好好学习胡兰姐姐的勇敢,无畏,为了理想,为了祖国与人民能够奋不顾身的无私精神。

子:嗯,妈妈,我明白了。我会向胡兰姐姐学习的。

母:来,让我们为胡兰姐姐献束花儿吧。

子:让我来让我来

(抢过母亲手中鲜花,飞奔到台阶处,恭恭敬敬献上鲜花,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礼)

(全场光亮)

刘母:刘胡兰,本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

乡亲1: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加入儿童团。

乡亲2:1945年10月担任云周西村妇女救国会秘书。

乡亲3:1946年5月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

乡亲X:同年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并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土地改革运动。

母:1947年1月12日。在一次匪兵对村庄的突袭中,刘胡兰被捕壮烈牺牲。年仅14岁。

子:胡兰姐姐的事迹传开后,毛主席亲笔为胡兰姐姐题词“生得伟大,死的光荣”

众(或分人说皆可):

刘家有一女,胡兰是其名。

云周西村来,奋身干革命。

少年即入党,巾帼建奇功。

叛徒嘴脸恶,阎匪铡刀凶。

烈士信念坚,不为名利动。

视死竟如归,坚贞兼英勇。

遗范垂后世,风采映苍穹。

主席毛泽东,感而撰其铭。

党史情景剧剧本篇3

  人介绍:

  伍若兰:10岁,女,具有革命精神、嫉恶如仇、大胆耐心、为自由解放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朱德:10岁,男,性格温和,平易近人,和战士同吃同住,是众人崇拜的对象。

  老师:26岁,女,温柔耐心,跟学讲关于伍若兰的故事。

  刘士毅:10岁,男,敌军将首,狡诈奸滑,为逼迫伍若兰用了很多酷刑。

  其他演员:学、战士、敌军手下士兵

  地点:舞台

  道具:兰花、红军衣服、武器,鞭子、手铐等

  剧本:

  第一场

  场景:教室

  人物:老师、学生

  道具:兰花

  △(桌子上摆了一盆兰花,四个学生围在兰花周围,他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兰花的品质,老师在旁边看着)

  学生甲:看这盆兰花,真好看!

  学生乙:是呀,不过我听说每种花都有寓意,不知道兰花代表了什么?

  学生丙:好像是品质高洁、淡泊名利?

  学生丁:还代表了爱国情怀!老师,我们说的对吗?

  老师:(微笑着)你们说的都对,不过兰花也可以用来比喻高尚的人格,我们有一位革命先烈就是一束盛开在井冈山上的幽兰……

  学生甲:(急切的)老师老师,您跟我们讲讲这位先烈的故事吧!

  老师:好啊!这位革命战士名叫伍若兰,她不仅掀起了耒阳的农民运动热潮,还是有名的双枪女战士!跟朱德将军一见钟情结为伉俪,在千钧一发之际,还主动扛过掩护朱德将军的任务……

  第二场

  场景:战斗场面

  人物:伍若兰、朱德、战士、敌军、老师、学生

  道具:红军衣服、武器

  △屏幕放战斗场面视频,朱德和伍若兰带着士兵上台,刘士毅带着敌军士兵从舞台另一侧上。

  老师:(讲解)当时狡猾的敌人刘士毅趁着夜色偷袭,我军士兵寡不敌众,渐渐被刘士毅的军队包围。

  ………………………………………………

  后面省略的内容更加精彩

  剧本大纲:

  学生们七嘴八舌的在说兰花的事情,老师提起有一位革命先烈就是井冈山上的一束幽兰……伍若兰是一名嫉恶如仇的女性,有着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仅掀起了耒阳的农民运动热潮,还是有名的双枪女战士,和朱德将军结为伉俪后,为了掩护朱德将军和毛主席,还把敌人的炮火引向自己,是个坚毅有牺牲精神的伟大女性。

  在敌人偷袭过来的时候,她主动扛过掩护的任务,率领着战士进行突击,枪战激烈,伍若兰用她的双枪击倒不少敌人,而敌军也认出了她的身份,把伍若兰的腿打伤之后,抓走了她。被捕以后,敌军首领刘士毅心狠手辣,他对伍若兰严刑拷打,想问出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事情,伍若兰咬紧牙关,一个字都不说。

  刘士毅没有办法,就改变策略,用糖衣炮弹诱惑伍若兰,还说只要伍若兰把内部消息透露出来,就能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甚至可以给她一官半职,伍若兰盯着刘士毅奸诈的嘴脸,一口唾沫就吐了上去,讲出了那段著名的革命宣言:“若要我低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

  学生们听着伍若兰的故事都很震撼,他们既觉得受到伍若兰战士宁死不屈精神的鼓舞,同时又很痛心,迫切想知道伍若兰战士后来有没有重新回到解放军的队伍,而老师也把接下来的故事告诉了大家。

  刘士毅当时怒火冲天,给蒋介石打报告,说伍若兰实在是个啃不动的硬骨头,蒋介石直接下令将伍若兰斩首,还要把她的头颅挂到城门示众。在那个动乱飘摇的年代,伍若兰没有痛哭流涕,也没有对敌人卑躬屈膝,而是直面死亡,大义凌然挺起腰杆的走向行刑台,这个从小就有抗争精神的女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振声高呼——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荣!

  听完这个故事,学生们深深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真的是千千万万像伍若兰这样伟大革命战士换来的,他们宁死不屈、顽强的跟敌人做斗争,哪怕是面临死亡也绝不背叛!伍若兰就是那血色幽兰,共产党人宁死不屈!

情景剧剧本篇4

人物:二位儿童团员;二位鬼子;一位民兵队长

道具:嘎子:手拿鱼杆,,光着脚丫。二丫:扎小辨、手挎编筐,内放馒头;鬼子(2人)手拿长枪。

情节设计:

民兵队长:(把正在玩耍的嘎子与二丫叫过来)

嘎子,在儿童团多长时间了?

嘎子:三个月了。

民兵队长:今天给你个任务,往山里给红军送封加急信,敢去吗?

嘎子:(很高兴的样子)真的?(拍拍胸)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

民兵队长(很严肃地):这封信很重要,千万不能落在鬼子手里,知道吗?(稍停)我让二丫和你一块去,你们俩有信心没?

(嘎子与二丫很高兴地):有信心,一定完成任务!

(民兵队长把信递给嘎子),去吧,要想一切办法把信送到山里去。

(二人):是!

(民兵队长退)

嘎子(手拿鱼杆,很得意的):二丫,这次送信是我俩第一次接受这么重大的任务,一定要很好的完成,不让二狗子他们瞧不起我俩,看上次他和大胖送信回来多神气。

二丫(手挎编筐):我也想神气一把,省得他们说我胆小,可鬼子在山口把守的更严了,我们可咋过去呀?

嘎子:你怕了?怕了你回去,我自己去。可别说我不带你去。

二丫:我才不怕呢,我是说,我们得想办法过去。这信可放在哪里好呢?

嘎子(手里拿着信):是呀,让鬼子发现了,我们不可就没脸见二狗子他们了。

(略思考一会儿):上次他们把信放在哪儿了?

二丫:放在这儿(指指自己的小辨子)。

二丫:可我不想放在这儿,学他们,回来也是笑话我们,再说了,要是鬼子知道上次他们是放在这儿的,这次一定会检查我的小辨子的。

嘎子:是啊,那不学他们。

嘎子:那放在馒头里?

二丫:不行。你忘了,上次二婶送信就放在馒头里,被鬼子发现了,要不是二婶把信吞了,我们红军就被发现了。可惜二婶被鬼子打死了……

(两人挠头思考,二丫看了看嘎子手里的鱼杆)

二丫:有了,放在这里。我们就这么办……(二丫在嘎子耳边耳语一番,嘎子很高兴)

嘎子:好办法,就这么办!

(走了一圈,来到鬼子把守地,两名鬼子在站岗。)

鬼1:站住!什么的干活?

(二人站住,嘎子上前)

嘎子:长官,不认识我了,我是嘎子呀,上次我钓鱼给你吃,你忘了?

鬼2:悠西悠西(学日本人说话),是他是他,大大的良民!(竖起大手拇指)

鬼1:(煽鬼2一嘴巴)八格!那是以前,现在的不是——检查!

鬼2:哎!(走到二人面前做检查状:翻筐,把里面的馒头都倒在地上,又掰开一、两个看看,什么也没有。)

鬼2:报告!什么的也没有,还是良民。

鬼1:(笑咪咪的来到二人面前),我就不信,上次就有人从这里给共匪去送信,以为我不知道,哈哈,我会找到的。

(说着,来到二丫面前,把她的头发给散开,仔细地看了看,还是什么也没有)

鬼2:(站在鬼1旁边)我说什么也没有吧,是良民。

(嘎子与二丫连连向鬼2陪笑脸)

鬼1:(又走到嘎子边,上下搜了搜,什么也没有。看到了他手里的鱼杆,抢了过去)

二丫:(看形势不好,)装作害怕的样了,哭了起来

鬼1:(手拿鱼杆,来到二丫面前,)你的,为啥哭?

二丫:(边哭边说),我说不让他来,他非要来钓鱼,这鱼杆是俺爹的,要是弄坏了,我又要挨板子了。(哭的更利害了)

(鬼1、鬼2大笑)

嘎子:坏就坏呗,我再给你做一个,有啥了不起。不钓鱼,长官吃啥,我们连鱼汤都喝不上了。你说是不是,长官?(陪着笑脸欲去取鬼1手里的鱼杆)

(鬼1把鱼杆还是放在手里,不让嘎子拿)

鬼2:(对鬼1说),他们真是良民,放他们去吧,回来有鱼吃。

鬼1:(想了想,挠了挠头),过去可以,不过……(指指二丫)你的,为我们唱首歌,好听的才行,不好,杀头的有!

二丫:(擦了擦眼泪,想了想,唱啥好呢。)

嘎子:(走到二丫边上,对她小声说)就唱我们平时编的歌,反正他们也听不懂。

二丫(有些犹豫,还是站直了唱起来)

(用《两只老虎》曲调唱。二丫唱,嘎子在旁边表演):两个鬼子,两个鬼子,真可恨,真可恨。一个没有良心,一个没有人性,真奇怪真奇怪。两个鬼子,两个鬼子,完蛋了,完蛋了。一个没了脑袋,一个没了双腿,真解恨,真解恨!

(鬼1、2边听还边拍手,鬼1也把鱼杆放了下来,还连连说好,大笑起来。嘎子顺手捡起了鱼杆拿在手里)

嘎子:长官,唱的好不?我们,钓鱼的去了,回来,吃鱼,——吃鱼的干活。

鬼1:滚吧,回来要有多多的鱼,不然,死啦死啦的有!

(嘎子与二丫连连鞠躬):

嘎子:谢谢长官,一定一定的。(二丫捡起地下的馒头)

嘎子手握鱼杆,二丫挎着筐,走了过去,回头看看两鬼子,两人开心的笑了。

(剧终)

情景剧剧本篇5

金色的鱼钩

时间:1935年秋。

点:长征路上,一望无际的草

人物:炊事班长(近四十岁,个儿高,背有点儿驼,两鬓斑白,皱纹满脸)。红军战士小梁(十七八岁,瘦弱有病)。

小战士甲和乙(十二三岁,病弱交加,疲惫不堪)。

第一幕草地夜话

画外音:1935年秋,红军进入草地。炊事班长奉命照顾三个病号。青稞面吃完了,战士们只好吃野菜、草根。一天,老班长用缝衣针做成鱼钩钓来了小鱼。(幕启,小战士们津津有味地喝着鱼汤。老班长坐在一旁慈祥地望着他们。)小梁:老班长,你怎么不吃啊?

班长:(摸摸嘴,回味似的)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老班长收拾好碗筷,下,从另一边上,小梁悄悄地跟上,老班长坐在草地上艰难地嚼着草根和剩下的鱼骨头。)

小梁:(失声地)老班长,你怎么……

班长:(支吾着)我,早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小梁:不!我全知道了。

班长:小点声,小梁。(搂过小梁,又指了指两个小战士睡觉的地方)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能再告诉别人。

小梁: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班长:不要紧,我身子骨还结实。(抬头望了望星空,良久)指导员把你们三人交给我时说,一路上,我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再苦再累,也要把你们带出草地。我估摸着还要20天的路程,这20天,难熬呀!眼看你们一天天衰弱下去,真要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党汇报呢?

小梁: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点儿呀!

班长:唉,太少了。(轻轻摇头)小梁,弄点儿吃的太难了。有时候等了大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条蚯蚓做鱼饵,我不知翻了多少草皮。还有,我的眼睛坏了,一到夜里,找野菜得一棵一棵地摸……

小梁:(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我看得见!

班长:不,咱们不是早分好了工了吗?再说,你病得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

小梁:不……

班长:(严厉地)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小梁张口无语,扑在老班长怀里哭了,幕落。)

第二幕凝重的眼神(略)

第三幕最后的嘱咐

(幕启,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依稀可见。近处,四个衣衫褴褛(lánlǚ)的红军战士围在一起。身后,是茫茫的草地和一行踩得稀烂的路)

老班长:(快活地)同志们,咱们快走出这草地了(指指远山)。我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拿针钩找水塘去了;小红军们快活地找野菜、拾干柴。)

小梁:怎么老班长还没回来?

战士甲乙:啊?(有些慌乱)去找找!

(老班长在水塘里昏迷不醒,鱼竿还握在手中。)

小梁:我来钓鱼,你俩一个照顾老班长,一人赶紧生火。

(终于钓到一条小鱼,赶忙熬鱼汤。)

小梁:(伏下身)老班长,你醒醒!喝点儿鱼汤就会好的……

(小红军甲乙跪在一旁哭泣。)

老班长:(微微睁眼,盯着鱼汤)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吃了还要赶路,这二十多里路,一定要走出去!

小梁:老班长,你吃呀!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哭泣)!

老班长:(抚摸小梁的头)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手突然滑下去)

三个战士:(齐哭喊)老班长,老班长,你醒醒呀,醒醒呀!

(小梁小心翼翼地包扎好鱼钩,放在贴身衣袋里,动作缓慢。)

画外音又起:(小梁的声音)老班长,等革命胜利了,我一定把

这珍贵的鱼钩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瞻仰它,永远记住这金色的鱼钩,记住这峥嵘的岁月。(幕落)

本文来源:http://www.ycyggz.com/gaokaobeikao/140709/